片子仿佛是用一張張紀實相片拼成,我喜歡它的構圖和顏色??赐旰?,感覺到導演想表達很多內容,可每一個主題都沒到位。情節(jié)推進得很慢,仿佛要把事情娓娓道出,但最終種族沖突的原因交待不清,主人公內心的矛盾刻畫不夠深入。直到影片結尾,兩位主角身中子彈,一位選擇了自盡,卻未能引起我心靈的沖擊。因為一切早在預料之中。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zhàn)爭,那你就把戰(zhàn)爭的真相告訴世界”,這就是戰(zhàn)地記者永遠的格言。
這是部講訴戰(zhàn)地攝影師的電影,哪里有戰(zhàn)爭,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他們的身影。危險如影隨形,主人公們也無一例外,或死或傷,或留下永久心理創(chuàng)傷。面對犯罪,攝影師應當上前制止,還是僅僅作一名旁觀者忠實記錄,永遠是社會對他們的質疑。
好比那張著名的照片,一蘇丹女童即將餓斃跪倒在地,而兀鷹正在后方虎視眈眈地等待著她的死亡,骨瘦如柴的小孩即將成為它的食物。凱文?卡特的這張《饑餓的蘇丹》,1994年4月獲普利策“特寫性新聞攝影”獎,面對榮譽,拍攝者卻陷入記錄者與拯救者的道德困境,更糟的是媒介放大該照片內容,并指責其踩在小女孩尸體上獲獎。無法自拔的他,3個月后選擇了自殺。
這是優(yōu)秀的電影,不僅是令人思考的爭議,緊張激烈的劇情,和那些偉大的作品,還有那些人遭遇,人性的關懷。我喜歡這些人,無論堅強或是脆弱,這些舉著相機穿梭在危險世界的男人是最帥的,因為他們不單是把拍照看成是工作,那是他們的事業(yè),是他們的理想。而做一名戰(zhàn)地攝影師
真實的歷史要比影片本身好看且震撼的多。
根據當年憑借《沙巴拉拉之死》獲得普利策新聞獎的年輕的戰(zhàn)地攝影師的回憶錄改編。
<圖片1>上世紀90年代初,4名戰(zhàn)地記者勇敢地深入暴虐的南非,用手中的鏡頭記錄特殊的歷史時期。曾轟動世界的《紐約時報》著名新聞圖片《饑餓的蘇丹(The Starving Sudan)》正是出自其中一人凱文之手。<圖片2>帥帥的泰勒·克奇賦予了傳奇攝影師凱文·卡特以鮮活盛放的生命力,盡管最終凱文的信念和心跳一同熄滅,能留給世人偉大的傳世之作就是他在人間驕傲地游走一遭的巨大價值。<圖片3><圖片7>
“這就是我們的工作。看著他們死去。”
是按動快門還是放下相機。凱文因沒能救助瀕死女孩而被輿論裹挾,凱文用心酸和無奈的詰問令世人想通了這個殘忍的邏輯了嗎。
他們擁有上帝之眼,卻無法擁有上帝之手。1994年7月27日夜里,凱文卡特在車內自殺身亡。人們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張紙條:“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br>電影拍的真實殘忍又冷靜孤寂,結尾原型和演員的對比
“槍聲俱樂部”2010年度佳片,“真的,真的對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遠遠超過了歡樂的程度?!?br>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