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戰(zhàn)爭結束了回家,誰不想獲得正常的生活和自由,
但是,戰(zhàn)爭啊,
讓人的理性被吞噬,讓人們心中的惡被放大,
每一個戰(zhàn)爭的參與者都是受害者,
戰(zhàn)爭,對于普通人來說從來都沒有贏家。
這一刻,我們都期望和平,
可是,為什么拿起了槍,對準了同胞們?
因為我要捍衛(wèi)的是生命、尊嚴、自由,
因為我是人,我也用一樣的眼光對待每一個人。
我不是一個任人驅遣的木偶,
我不要被那些虛偽命題、所謂的偉大而變得盲從和瘋狂
不要被那些別人給的標簽、標榜的正義所蒙蔽
我時常摸摸柔軟的內心,
重溫深處幾乎被掩蓋的初心,
人性的光輝,永遠不能被掩蓋,不會永遠被遮擋。
我要挺直腰桿去抗爭!哪怕付出寶貴的生命!
戰(zhàn)爭沒有對錯,只有人性的善與惡!直達人內心深處的情感,內心堅守的人性,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東西,深深感動!戰(zhàn)爭永遠沒有勝利者,但是只有強者才能保護自己的國家不受侵犯,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卻骨感。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才可免了百姓苦!善良人性在卑鄙無恥面前要用戰(zhàn)斗力來守護。期待人類永遠可以遠離戰(zhàn)爭,世界和平!但是這是不可能的…,
文轉自:從電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國家文化立場問題:陳陽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至今已有七十年之久,此類題材的電影書寫早已不再停留于“大炮轟鳴”的熱鬧場面,這段不可消弭的歷史不斷以新的視角出現(xiàn)在銀幕上。各大國際電影節(jié)也不斷將重要獎項頒發(fā)給此類影片,廣為中國觀眾熟知的就有斯皮爾伯格的 《辛德勒名單》(1993)、羅曼·波蘭斯基導演的《鋼琴師》(2002)、史蒂芬·戴德利導演的《生死朗讀》(2008)等等。我們可以從正面的角度看到,這些電影探討了處于黑暗中的道德良知
【五月的四天】二戰(zhàn)的電影還可以這樣拍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