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89過去才2年,許鞍華就敏感的捕捉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是不可逆轉(zhuǎn)的,這個國家終將變的面目全非,終將以更進步,更自信,更豐滿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
把中美文化的差異,祖孫間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放在那樣一個大時代下剛起步的上海的小里弄,意義深遠。
賴寧的故事已經(jīng)永遠的從我們的中小學里拿掉了,淋浴噴頭,馬桶這些事情在上海也已經(jīng)成為了歷史,只是回頭看去,另有一番滋味。彎路,怎么才能少走或者不走呢?
住在上海弄堂里看了上海假期,我喜歡瑣碎的日常,鄰居們看到顧明來的時候,幫著打點,吵架的時候,讓東升幫著翻譯,說著東升大聲點,在顧明第一來到弄堂的時候,他們都一進門就被滑板,滑倒。是中美文化的第一次沖突嗎?弄堂里沒有廁所,沒有廚房,原來公用可以不這么尷尬的,后來顧明和東升和爺爺聊天談戀愛的那一段我也很喜歡
這20年上海的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翻出小時候拍的家庭影集,仿佛有種恍如隔世的味道,變化太快,一致于人們會常常懷舊。當你看到電影放著90年代外灘,情人墻,首批KFC的店,老式里弄,學校,交大,傳呼電話,浴罩洗澡,鄰里間隔音不好,最為老上海會特別有感覺。但是這片如今唯一能看也就這些邊邊角角,記錄20年前的懷舊味道。
當我看到爺爺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居然用了3個鏡頭,而且都從入畫到出畫,我就知道這片就是一部故事推進十分慢的片。
當看到孫子回中國和爺爺聚會,我就知道這片故事就是 孫子和爺爺 開始有沖突不和(中西方的,兩代人的),然后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沖突,最后和解了,感情深了,最后孩子又要回去了,老人又傷心這類老套故事。
本片很多地方演員口型對不上,還喜歡拍大頭,半身這種,還有最倒霉的是鄉(xiāng)下姑娘居然一口奶聲奶氣港臺腔,弄的全場大笑幾回。
看了都知道,劉嘉玲就是花瓶。覺得許鞍華也是花瓶, 從打光來看太有90年代內(nèi)地腔調(diào),夜景打光就是照明,打的光那個亮,演員臉上個個泛著油光锃亮,感覺整個班底也就是內(nèi)地制作,請個…
《借來的時間——香港電影中的上海想象》里有說到《上海假期》這部影片,不是來看劇情,而是看上海老弄堂的。
豆瓣上7點多的評分讓我覺得有點不平。確實,論情節(jié),非常老套,敘述節(jié)奏慢,而顧明從農(nóng)村回家之后態(tài)度180度大轉(zhuǎn)彎又太突兀;論拍攝,影片中沒有什么經(jīng)典的鏡頭運用,也不注重電影本體的審美;論主題,表現(xiàn)中外文化沖突,《喜宴》、《刮痧》、《喜福會》等等都做得更好。但是,《上海假期》更包含了許鞍華這個香港導演對于上海這個逐漸開放、不斷發(fā)展的摩登城市的思考。影片里逼仄的弄堂,狹小的水池,擁擠的過道,高懸頭頂?shù)囊挛?,讓人仿佛縱身一躍,就回到了老上海。你可以說《上海假期》拍的不好,但你不能否認它的價值,更不能否認它的導演。
看到豆瓣上有人說許鞍華把這部影片拍得很爛,也讓我不平。也許你沒聽過許鞍華,但你應該聽過劉德華演的《桃姐》、斯琴高娃演的《姨媽的后現(xiàn)代生活》,拍攝《胭脂扣》和《阮玲玉》的關(guān)錦鵬也是師從于她。許鞍華將張愛玲的很多作品都搬上銀幕,比如《半生緣》、《傾城之戀》都獲得了一致好評,她的…
沒太懂1. 老爺爺住石庫門的什么房間,后門樓梯上去那塊有房間的?就算有房間,天花板有那么高么。。。。
沒太懂2. 為毛線大家都一股彎彎口音。。。
沒太懂3. 男孩子去了次鄉(xiāng)下,為啥回來以后就變了。。。是不是我看的電影八十幾分鐘切掉了一點兒。
不過還是有好看的地方的啊,喜歡男孩子的棒球裝,非常非常非常喜歡。。。。。不過又好像刻意加了好多好多美國元素在里面。。。。棒球裝,下飛機時候的口香糖,耳塞walkman,還有騎的小自行車上面還是星條旗的海綿套。。。。
老爺爺跳的廣場舞也不錯,偶有點兒強迫癥,老在想是什么公園里面的。。。但是那年代跳舞的其實比較少啊,比較多的是做香功打太極啊。。。記憶里面是醬紫?
劉嘉玲真年輕,打扮cos小鹿純子?但是她貌似沒什么實質(zhì)劇情啊。。。。那個男孩子暗戀她,怎么到結(jié)束也不告訴她呀。那年代的人好含蓄。。。。。。。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含蓄啊。。
最后。。。我只記得里面兩句話,小弟弟說的,六十幾了也要戀愛啊,戀愛,讓每天都變得不同。。。。。。和前面老爺爺說的成了對比。。到了這個年紀,每…
今天突然想起一部三十多年前的電影,小時候看得。只記得是午馬主演的,印象最深的一段劇情是他飾演的中國爺爺對著美國回來的孫子飆出了英語。
但是過了太久忘記了電影名字。剛剛在豆瓣找這部老電影叫做什么。找了半天終于找到了。就是這部《上海假期》。
小時候看這部電影,當時覺得劇情有些新奇,如今回顧這部作品,才感覺到電影的主創(chuàng)們對當時中國即將面對的未來之預見性。
現(xiàn)在才知道是許鞍華和吳念真的作品。果然港臺人士更懂資本控制的世界下那些老百姓會是怎樣,無論是國外的還是國內(nèi)的
【上海假期】1991年,港臺文藝作者,早就在資本社會的熏陶下,有了對殖人的深刻認識。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