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對人們來說,是填補自己內(nèi)心世界的空虛的填塞物,還是自己真正的情感炙熱的需求……很多人都會異口同聲地說是后者。但是,當我說出了這個故事后,讓男人們作答,全部人都猶豫了,而且有很大一部分人說會做出和男主角一樣的選擇,并且諒解。
在這里,我突然想問:“認知,情感和愛欲在此刻的男人腦子里,誰的比重會比較大?”還是都怪罪這個多情的巴黎,讓人們春心蕩漾。
我們可愛的法律系的大學生(男主角)是學法律的,那么按照常人的推斷,他應該是一個嚴謹且理性的男子。然后,他每天傍晚都與學畫的希爾維擦身而過,并傾倒于她的美貌(純當是男人正常的春性騷動);因為大家都可理解,希爾維是氣質(zhì)好且美麗的佳人,是只蒼蠅都想飛上去沾一下,何況是每天都可擦身而過的法律系大學生。再或者,也怪巴黎的大學,為什么這么多的時間可以去干自己想做的事,導致大學生都空虛了……
男主角自負且自卑:相信自己的魅力和長相可以迷惑面包店的鄉(xiāng)下女孩,那為什么不能真正有魅力到可以得到希爾維的注意;自卑得不到希爾維的青睞而情感脆弱受傷。是不是
通常人們會說“原則的邊界”,如果通融地認為原則并非絕對的話。但模棱兩可有沒有邊界?模糊有沒有邊界?如果說“非此即彼”是有邊界的話,那么“或此或彼”、“無可無不可”、“如果實在不行,那樣也可以”等等——這些是否也有邊界?
《面包店女孩》(La Boulangère de Monceau,1963)里的法律系男生,在剛剛成功搭訕上在畫廊工作的路人希薇之后,卻因為后者的突然不再出現(xiàn)而苦惱。此時,他游蕩在街頭期待再次撞上希薇時,每每光顧的面包店里的女孩被他動起了腦筋。這樣一個卑微而年輕的女孩,頭腦簡單而臉蛋富有彈性、身體亦有著18歲的飽滿,如此唾手可得,不得不令他感到一種“或許可以嘗試一下”的竊喜(或竊恨)。被希薇的突然消逝所壓迫和沉默的自尊,興許可在對面包店女孩的頗有把握的勾引中得到舒緩——畢竟還是法律系的學生嘛,怎么可以不明不白地被命運愚弄呢。
他知道這不是嚴肅的選擇,而他內(nèi)心重申著自己對希薇的不渝的忠貞。是“希薇的消逝”這樣殘酷的現(xiàn)實讓他不得不考慮這場難關之中的備選方案。而在希薇再次出現(xiàn)之前
Eric Rohmer 這次想要和他的觀眾們探討的是——“一見鐘情”亦或是“日久生情”,哪個更容易終成正果?
“一見鐘情”最終獲勝了。但是,很有可能,對Rohmer來說,結(jié)局并不重要,重要是探討這個話題本身的過程,充滿著無窮樂趣,而且仿佛永遠不可能得出最后結(jié)論。
面包店的女孩:1963,愛情究為何物——情欲與知音的混合體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6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