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說一流的題材遇到了末流的攝影和敘事,讓我在上影節(jié)迎來了一個翻車的收場。題材選的很好,一開始我很期待。但是這是個什么樣的片子啊,只有拍攝,可以說是一個record而不是documentary。30秒的廣告都要有一條主線,而這部三個多小時的片子全都是素材拼接,而且素材良莠不齊,不斷重復。鏡頭就是語言,但不幸的是這里的鏡頭單調得讓人抓狂,無論是角度還是選景,像是低配版的小津安二郎。后期剪輯不知道是不是有意為之,轉場像ppt一樣恐怖,仿佛都能聽到“咔咔咔”切換幻燈片的聲音。素材太多太雜太破碎
在看過《國家美術館》之后,我就被懷斯曼那不介入和非線性的紀錄片風格給迷住了,進而無比期待他的新作《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美術館和圖書館,是我每到一個城市必訪的公共機構,更何況對于NYPL,我還有著個人“情感”記憶:在紐約的第一頓早飯就是等待圖書館總館開館時,坐在Bryant公園吃的,我驚異于如此繁忙的大都市竟有如此靜謐的小綠洲;幾天后從市政廳地鐵站出來突感內急,紛亂之中發(fā)現(xiàn)一街之隔的New Amsterdam分館,沖進去成功解決了危機。圖書館,現(xiàn)代人在城市之中的心靈與身體的庇護所
【書緣:紐約公共圖書館】帕蒂·史密斯作品,信息需要自由流動,紐約人需要免于digital darkness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4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