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為什么分數(shù)那么低,主旋律片就有原罪嗎?
雖有選角和表達角度不足,整體還是大氣的,反映了紛亂、磅礴、迷茫的清末民初圖景。能從正面反映這個大時代,也是成功了,何必責(zé)備求全。好像一是命題文章,就要求完美全景,不出紕漏似的。
孝定景皇后退位、攻打兩廣督署、辮帥入京,都是不錯的場面戲。
小時候讀《與妻書》,那般感人。而今林覺民也有電影形象了,不亦悅乎。
那些有信仰的青年人
——《辛亥革命》觀影感
楊信蓮
“辛亥革命”百年之際,特地去看了電影《辛亥革命》,藉此機會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緬懷百年前為人民為民族謀取幸福和尊嚴(yán)的英烈們。同時想起在一檔節(jié)目中,辛亥革命百年獻禮片《第一大總統(tǒng)》的導(dǎo)演在回答為何選八零后演員挑大梁時大約說到,百年前投身革命的許多仁人志士就是青年,他們對革命有著堅貞不渝的信仰,用青年演員來詮釋百年前的青年英雄是恰如其分的。
可以說,縱觀歷史,窺斑見豹,青年在任何年代都是一支先鋒隊伍,是承前啟后的主力軍,他們有學(xué)識,求進步,有血性,有信仰。在百年前的辛亥年間,青年們的信仰和夢想交織在一起,舍棄生命、愛情、自由和寧靜,只為了將來的后世人不再舍棄生命、愛情、自由和寧靜。譬如林覺民、喻培倫、方聲洞等滿腔熱血的有志之青年,一經(jīng)同盟會的召集,毅然參加革命,視死如歸。這些仁人志士,有的是留學(xué)歸來,學(xué)習(xí)了國外先進的思想理論;有的是愛國華僑,為資助革命變賣家產(chǎn),做出 “毀家報國”壯舉;有的是新軍軍人,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
19世紀(jì)末20世紀(jì)初,清王朝三百年江山氣數(shù)將近,內(nèi)憂外患,時局動蕩,正是亂世之際,英雄輩出,中華民族面臨著重大的歷史變革。以孫中山(趙文瑄 飾)為首的仁人志士意識到只有民主共和才能救中國,他們組成一個個革命政黨,旨在推翻滿清政府,建立人民當(dāng)家作主的民主國家。 在這一過程中,無數(shù)革命者流血犧牲,但是更多的革命家站出來與落后的封建體制作斗爭,終于在武昌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在此期間
《辛亥革命》飽滿的歷史片 記住歷史就是珍惜現(xiàn)在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