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個情景:松開阻斷鉗,兩次電擊后,Simon的心臟開始有力地跳動。沖浪少年,Simon的心臟終于找到了新家。
在清晨和煦的光線里,Claire緩緩睜開雙眼,對著新世界,微笑了。
沒錯,這個故事簡單到用一句話就能講完。導演卻花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三個小故事的模式,最后合成一絲微笑,帶我們走進生命的深邃。
一顆心臟轉(zhuǎn)移到另一座心房需要一段旅途,但生命不會匿名,死亡并不是終點。
《Réparer les vivant(修復生命)》優(yōu)點很明顯—不煽情,不爛俗;克制,隱忍。
影片很平靜 波瀾卻不驚 抑制著呼吸看完 卻令人感覺有著無限的希望。
大理石一樣閃耀的海洋,啤酒泡沫一般的海洋,烏云層層疊疊一樣的海洋。少年穿梭其中,自由,快樂,無拘無束。海聲在耳邊拍打著,少年在海浪中穿過,一次又一次的游向浪高處。
回程,朋友一路開車。如果就這么一直開,我最遠能夠走到什么樣子的地方呢?
困倦,閉上眼睛,車禍。車禍的畫面,隨著大海的波浪,一起。
這時候一定要穿插一條 安全帶 是多么的重要!!同行的小伙伴傷勢并不嚴重,而少年被宣布了腦死亡。
少年,沖浪,車禍
在知乎上看到推薦的就馬上去看了看。因為題材挺喜歡的 關(guān)于人死了以后要不要捐獻器官的話題,我覺得是挺吸引我的。
在中國人的傳統(tǒng)想法,總覺得捐獻器官就是“死無全尸”。所以很多人都對捐獻器官這種行為表示不支持,就算在思想開放的外國友人看來也是難以接受的。
在劇中的一位少年因為和朋友去沖浪回程的路上因為他沒有系安全帶所以導致嚴重的后果—腦死亡,就是說他的呼吸和心跳可以靠儀器維持著活下去,只是一旦離開了儀器那么他就會死去。(PS:所以珍惜生命請系好安全帶)
在這個時候醫(yī)生提了一個很不合時宜的請求:是否可以考慮捐獻你們孩子的器官?
看到這其實我自己也想了好多。如果自己是那個少年,那我父母會捐獻我的器官還是會繼續(xù)用儀器延續(xù)“我枯萎的生命”?當然這個我無從知曉。不過問我個人的意見我當然是愿意捐獻的。因為繼續(xù)用儀器延續(xù)所謂的生命都是毫無意義的,浪費金錢浪費時間在一個永遠不會醒來的人身上,倒不如痛痛快快地放手。捐獻器官讓他離開得更有意義一些。
當然并不能用道德綁架去要求他們捐獻器官
法國電影靈魂一直在延續(xù)啊 女導演 細膩而隱忍 把創(chuàng)傷隱于紙外 只見愛的柔軟而莊嚴 生命的美麗與不息 好美
電影一向是省略的藝術(shù) 這個電影劇本很厲害 每個人物只用第一個鏡頭就暗示了人物的前史和狀態(tài) 留下伏筆 接下來的故事 時間上向未來發(fā)展 行無常之路 情感上卻探幽過去 盡未了之情
仿佛影片第一場戲所隱喻的那樣 往往當我們?nèi)斡缮畹匿鰷u 卷到谷底 逆身而向 靜謐等待 從海底仰望海面 從現(xiàn)在關(guān)照過去的時候 才能隱約找到穿透層層浪濤 讓自己釋然的那束光
>>
在影片開頭,一個青蔥少年離開心愛的女孩床頭,從窗臺一躍而下,在還未蘇醒的城市中騎行,與遠方趕來的好友會合,幾人再一同開車奔赴那片安靜 孤獨的大海。正值青春歲月,有愛人在心頭、有好友在身側(cè),當下做的是自己喜歡的事,那一刻當真稱得上“歲月靜好”。
然后,“嘭——”,上一秒所謂“歲月靜好”下一秒就成了追憶。
少年因車禍造成腦死亡,錯過了最佳搶救時間,生命的休止符就此畫下。少年的父母匆匆趕到醫(yī)院,從一開始的焦灼不安,到被宣判腦死亡后的心如死灰,前前后后,秒秒都是煎熬。
“修復生命”耀眼!修復人性的恐懼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3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