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故事,刻意渲染,卻如過眼云煙;有些故事,瑣碎真實,可以過目不忘。
這個故事并不長,甚至有些表象上的支離破碎,但是從始至終帶著淡淡的傷,那種讓人找不著北的慌亂和不知所措,帶著些許絕望,在每一個情節(jié)里若隱若現。
青春里那些事兒,迷茫過,痛過。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人告訴你該怎么辦,即使身邊有你、有他的朝夕陪伴,但片刻的撫慰總是抵達不了心底最深處的傷痕。一起鬧,一起笑,一起沒有方向的流浪,卻依然迷失在各自的世界里。可我們總會找到方向,總會有些人有些事讓我們真正長大,可以勇敢去面對這個有點荒誕的人生和世界。也許這個過程,漫長又糾結,到處盛開起悲觀主義的花朵,可走過這片泥濘沼澤,就可以逃離這段不清不楚的迷霧。
南風,一個對人生用力過猛的姑娘,總習慣把自己武裝的堅強不屈,然后一個人在黑夜里偷偷的哭;總習慣把對自己的殘酷折磨用來威脅和喚醒別人;總習慣默默的隱忍,然后讓一切隨風。她,有那么點鋒利,美的不可方物,也剛烈的像個爺們兒。真喜歡這個隨性的女子
我不知道在這部已經有一千多條評論的不疼不癢的片子上再加一條是不是個明智的決定。
看《觀音山》我最大的疑問是,你是要抒情,還是要批判現實;你到底是文青還是憤青?
1.
導演為了將零散如碎片的敘事擰巴在一起,拼命的加入甚至有點聳人聽聞的矛盾沖突?,F實對范冰冰和胖子這些弱勢群體的迫害,是不是已經到了要用酒瓶子砸自己腦袋的申張憤怒的地步,如果是這樣,為什么被勒索反倒沒了主意,需要偷錢來償還?看來不過是小流氓好惹,黑社會難擋罷了。看過電影,除了能記住大段大段毫無詩意的抒情,便是幾次生硬而強烈的戲劇沖突,包括剛說的用酒瓶砸自己腦袋;被勒索;偷錢;偷車開;自殺;喝酒自虐;再自殺。并不是沖突的拼湊就能推動一部電影的情節(jié),也不是沖突后漫無目的的抒情就能讓觀眾停下來思考。中國人向來比較喜歡,也擅長在山水之間抒情;西方人似乎更傾向于在悲劇中抒情。悲劇恰恰是矛盾沖突最強烈的地方,這種矛盾最有特點的地方在于它的不可調和、不可逆轉。人與人之間,或者人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如果不牽涉到生死,始終是可以調和的
就這么就結束了?!
電影院里不止我一人的發(fā)出這異曲同工的短問。
張艾嘉說:“現在很好……是好到頭的感覺?!?
當時詫異生活既然好不容易的回歸入正軌又何必一定去跳個崖尋場死,因為從來沒有過:現在很好……是好到頭的感覺,就覺得人家怪。
事后把一段一段想不太通的串聯起來就覺得好理解了些,二話不說的拿啤酒瓶砸額頭,迎接呼嘯而來的火車,浸在水下屏住呼吸…青春就是不怕死。
張艾嘉這個大人死在了青春里。
那只是他們的青春,確切說是她和她的,不是我的。沒有辦法感同身受,從沒有展開一場流浪,從沒有三人毫無芥蒂同行,沒有租過房,沒有意外中失去過親人,而且沒有不怕死。我活的真是太不像電影了。想象里都看不見的事物,就不知道是該哭還是告訴自己我沒眼淚。
想進入的進不來,我恨無法感同身受。
陳柏霖說:“我們得繼續(xù)努力,把它們慢慢變成真的?!?
當時欣慰導演的思路終于正常了,原來是這樣。我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陳柏霖,風頭被張艾嘉范冰冰甚者是“肥皂”差不多全搶走了,只是喜歡他說這句話處理這件事時的敢作敢為敢擔當
昨天去看 觀音山 ,很大的三號觀影廳,只有不到十個人,于是第六排被一個人獨占,燈光黑去,開頭是范冰冰的側臉,混亂的小房間,廉價的化妝品與假發(fā),美麗的臉,無所謂的表情,這些足以顯示這部影片的基調。
第一個映入心里的場景,是丁波騎著摩托車載南風,肥皂在旁邊拼命騎著沒有電的電動車,馬路,夜,無忌的笑聲,配著插曲一場游戲一場夢,高考的失落,青春的彷徨,還有對未來的且停且走,這一切,都只屬于這三個多少帶有生活無奈感的年輕人中。南風臺上突然歡快的跳躍,卻不小心把道具喇叭砸中一個觀眾的要害,讓人不小心想起生活就是這么狗屎,你一得意忘形,想去狂歡時,可能就會引起另一個不幸的開端。青春,是你想要不顧一切,而生活,卻時不時叫醒你,提醒著這不可忘形的現實。
第二個場景,三個人突然闖入張艾嘉的世界,這個敏感,討厭吵鬧,無時無刻不在煩躁的中年女人,這一段的對白自然得讓人想不到是臺詞,剛開始的張艾嘉是讓我驚艷的,去表演一個遇到巨大挫折,小心翼翼不讓人發(fā)現所有苦難的女人。討厭這三個年輕人同時說話
這是一個關于救贖的故事:四個別有懷抱的傷心人在一百一十分鐘里共同完成的一場虎頭蛇尾的自我救贖。
“他們”(那四人)茍且而艱難地活著,活在那個早已被我們這些受眾(所謂文藝片兒的觀眾——在藝術院線用團購的電影票消磨一整個夜晚的人們)所熟視無睹的二三級城市的街巷里、歌舞廳里,活在寡言而窒息的生活里。然而,作為觀影者,我們從一開始便很難將自己置身世外,那些隨著晃動的鏡頭撲面而來的人物和躁動平易近人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里?!八麄儭笨赡苁菑拈T口的十字路口飛馳而過的開助動車的小販,或者是我們常去的酒吧里那個面容萎黯的小歌手。
這不是一部適合樂觀者觀看的電影。
轟鳴的火車沖進漆黑的隧洞,灰暗的原野里跳動著火光,漆黑中刺眼的笑容以及重錘般的音樂裹挾著青春特有的窒息氣味——即便是“藍蓮花”這樣飽含希望的歌曲也陪襯著淚水與玻璃碴。我將毫不訝異于一個樂觀的觀眾跳出來對“他們”的存活方式或情節(jié)進行一番振振有辭的指手畫腳
李玉用她最擅長的方式,紀錄片,講了四個人的故事…四個人或者交叉或者重疊或者各自發(fā)展,但是終歸要有一個結局…故事平淡力度拿捏很到位,平鋪直敘的講述述又帶有溫暖…很喜歡肥皂他們三個扒火車在大山之間穿梭的橋段,有被震撼到…
四個人的故事在我們身邊,舉手捏來,肥皂的胖,雖然家里條件不錯,但是沒有愛只身出來游蕩。丁波一直對父親抱有著敵意,因為媽媽。南風離開了只會喝酒打人的爸爸。身邊也會有這樣的朋友,他們過著自己的生活,因為各種各樣的悲傷的理由。他們三個人在一起情同手足,一起玩一起鬧,一起去吃大排檔的宵夜。這和青春有關,陽光燦爛的日子,總是伴隨著開心。獨居的老女人常月琴。一直對獨居的老女人或者難聽的說老寡婦,一直都心存芥蒂,他們生活古怪,性格怪癖,年輕的時候因為各種悲劇造就了自己奇葩的后半生。這個老女人也一樣,每天都要去被撞毀的車子里吸煙,聽著兒子在世時喜歡聽的音樂,默默流淚,暗自悲傷。
李玉于是用她最擅長的方式,類似于紀錄片講訴了他們的故事。四個人在一起,三個青春年少與一個性格孤僻的老女人
曲折莫測!每個人心中都應該有座觀音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9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