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驚喜。作為當年中央戲劇一群學生的畢業(yè)作品,也稱得上極其優(yōu)秀,雖然鏡頭語言比較稚嫩,勝在厚重的題材,就適合這種不故弄玄虛的拙誠。想了想好像也沒有再看到其他如此深刻地觸碰這個主題的韓國電影了,不過我的閱片量不多。
“同性”情節(jié)其實是比較顯白的,并不是只有菲勒斯的在場才是同志片吧,又或許本來就無關(guān)情欲,只是吊橋上的依戀和清淺的情愫。承永在面對別人“怎么不找個女大學生(做女朋友)?”的調(diào)侃時囁嚅的沉默,看到智勛被性騷擾時坐立不安的憤怒
世界上有幾個國防壓力特別大的國家和地區(qū),都實施過(或正在實施)全民普遍兵役制度。比如以色列,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這其中,韓國的制度應該算是特別嚴苛的,對待征青年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打兵問題,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13年12月份,烏海打兵視頻曝光后,輿論嘩然。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趁機推波助瀾,總之都是party的鍋。其實,全球最先進的美軍,這種情況也是不少的?!兑皯?zhàn)排》,講得也挺清楚。
軍隊是暴力機器,即使部分犧牲下級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戰(zhàn)時,一線無法做到隨機應變,對戰(zhàn)斗力勢必造成損害),也要確保令行禁止。如何培養(yǎng)服從性?就要求嚴格管理,具體落實上,打人是很有效的方式。人是動物,不打不行。打和虐待,是兩回事。虐待,更多是心理層面上的。比如,訓練中偷懶?;?,影響班榮譽,班長說了好幾次,新兵不聽還頂嘴。罰他做500個俯臥撐,什么時候濕透報紙什么時候起來。這種管理,誰也挑不出毛病來。班長直接動手,兩腳踢倒,警告新兵端正態(tài)度。上級知道了,可能會提醒,注意分寸。煙灰泡水,逼迫新兵喝下去...這就是虐待,性質(zhì)…
首先檢討一下的,恩,豆瓣上注冊了這么久都沒有說過什么話~
再檢討一下是因為當時自己看這片子純粹是想解火來的,是在某一個gay的網(wǎng)站上找來的,只有上半部,最后都看了~
對于柳的印象比較深刻,覺得他在軍營里外截然不同,和何智勛一樣,我覺得這部片子不能算在同志里面的,這是情感類的吧,現(xiàn)在同志實在很泛濫了。
總之會要好好消化的吧
河正宇的表演真的Wanzan wanzan的前途不可估量,各種迥異的角色卻和自身結(jié)合的完美分毫不差。第一場出境是在廁所教訓一名下屬,結(jié)束后的讓煙與少許的閑聊還有臉上無奈的笑便明顯的刻畫這個角色作為上司與其他欺凌者的截然不同。河正宇五官的端正,身材形體的板正傳遞出所飾演的角色柳泰正的大與正的氣勢凜然合一。讓人生疑這樣的人如何會在部隊順然生存,如果看過他和全度妍搭檔的“精彩的一天”便會昭然若揭,那個在各色女性間游走如魚卻不低賤的本事自然適用于軍隊,所以這個角色對于河不過是個自然的分身而已,難怪會由此便頗受關(guān)注。
李承勇的瘦弱也映襯著他能力的薄弱,無論是自我保護還是思考表達 ,但是眼睛時不時投射的閃亮說明他的聰穎否則在不會有泰正退役后為了自身出境而不得向上獻媚的行為。
導演尹鐘彬在其中飾演另一重要的角色,比較木吶執(zhí)拗的新兵何智碩。這個角色極為寡言,若說承永是因自己的自尊自重不諳世事而格格不入,那么智碩就完全是因為腦筋不靈光缺少生活常識又一根筋而難被接受和欺凌。當然在此要贊一下導演的表演,與現(xiàn)實…
軍役不過只有兩年便可結(jié)束,李圣英的自殺不是因為軍役。他是因為看到軍役的背后還有一條更加漫長且屈辱的路,他別無選擇。那個導演如果也是這樣想的,對于社會而言,他或許太含蓄了。
還記得,曾經(jīng)常常聽別人說到過關(guān)于軍隊里的事情,印象中軍隊中難免長官對下屬的打罵管教,于是便覺得軍隊是一個暗無天日沒有人權(quán)的地方。而這部來自韓國的電影《不可饒恕》改變了我對待這個環(huán)境的看法。
剛剛大學畢業(yè)的李承永的來到軍隊,遇到了自己的高中同學柳正泰,此時的柳已經(jīng)在軍隊呆了兩年,身為中士的他成為了承永的上司,因為兩人的關(guān)系比較的親密,因而,柳對李有縱容,并沒有像對待其他新兵那樣嚴苛,而也就是因為柳的縱容,導致李始終不能適應軍隊生活,李一直按照自己的對待問題的方式去理解軍隊。而最后李闖了大禍,惹怒了上司中士馬壽東。也就是這一次使得李開始明白,他的個人的行為也許影響的不只是他自己,會影響到他的好朋友柳正泰,也會使自己的組織跟著受懲罰。在柳退伍之后,李開始去改變自己,適應軍隊生活。也是在其適應的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自己迷失了路途,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對還是錯,最終,柳走上了自殺的道路。撇開了李與柳之間較為微妙的關(guān)系,我只想就影片所要反應的現(xiàn)實來說說它帶給我的震撼,而不去看它是否在講述兩個男人在…
到底是什么“不可饒恕”?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87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