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父,我們已經(jīng)等了彌賽亞一輩子,現(xiàn)在我們甚至要失去自己的家園,可他為何還不出現(xiàn)?”
“那么,我們只好換個地方等他?!?br> 吉普賽人浪跡天涯,猶太人流浪四方。
他們曾積累了多少財富和智慧,就曾受過多少苦難。甚至多到,已習以為常。
父親三次嫁女,從財富 到政治 再到宗教,他以及他們引以為傲的“傳統(tǒng)”就這樣慢慢的被打破。他們的家園也在傳統(tǒng)的崩塌中消失不見。
笑中帶淚,淚中又淌著笑。
父親對上帝的自言自語,更像是對鏡頭 對觀眾的直接對話。因此當他戲謔著說笑和自嘲時,我們能會心一笑,而當他在送別次女前往西伯利亞時 對著上帝 或者說對著我們祈禱“至少,別凍著她,”這愛,也直達我們心底。
再說服妻子同意次女婚事時,父親和母親最終回憶起彼此的初見:“原來我們愛著對方,即使它改變不了什么,可我們愛著對方?!?br>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家,但至少我們還愛著那些同樣愛著我們的人。
一個古老的田園牧歌,在時代的大變動面前,茫然失措,直到侵略者的鐵蹄大肆踏入,才從世代沿襲的夢幻中驚醒。世間還有什么比被迫拋棄家園,親朋好友如飛蓬飄散,從此顛沛流離于異國他鄉(xiāng)更為不幸的呢?悲劇的定義之一是,將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如果成立,這部影片就是個悲劇。
影片時長約三小時,然而如同閱讀史詩,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如此美妙,扣人心弦,你不知不覺進入主人公特伊的世界,和他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思考,一起沉默。
最后一次看這部電影是兩年前,因讀繪本《村里來了馬戲團》,不由想起它,方才想看看介紹回憶一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介紹幾乎完全誤讀了特伊。
以色列男演員托普飾演的特伊是個孩子般單純而充滿幽默和智慧的人。他的生活從一個平靜的早晨開始,一步步走向失控。他不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這個變化太快的世界,直到最后當他收拾行裝落魄上路時仍然不解。一切令人無可奈何。
當政治風聲漸緊,暴徒的刀鋒逼近時,他強作鎮(zhèn)靜,抱著上帝會安排好他們的幻想??墒钱斪约旱暮⒆觽円粋€個離開,直到第三個女兒要和非猶太男…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這部電影大概是我看過的最令人心碎的影片之一,沉重得讓人難以負荷,無法抑止地流淚。猶太老百姓的深重苦難偏偏以音樂以人們的調(diào)侃來詮釋,你卻能清楚地聽見他們內(nèi)心的嘆息與無奈,那種無法抗拒命運的深深的憂傷,可是結(jié)尾很意味深長,就這樣被逼迫得背井離鄉(xiāng)四處流浪他們似乎也沒有被逼到絕望的深淵,你能感到他們生存的潛力,抗拒困苦的韌性,還有那些女孩子追求愛情追求新生活的生命力,那種改變自己命運的頑強,非常感動。
愿你心里,住著一個小提琴手,在任何困厄的時候,都能為你演奏最歡樂的音符,讓你在最絕望的道路上,也相信著有些事物是恒久不變的。
被安特蘭卡這個小鎮(zhèn)上的居民的單純和可愛打動了,雖然我知道生活可能不像電影那樣,爸爸努力說服自己改變的傳統(tǒng),可能被出嫁的女兒并不幸福的事實打得粉碎,告訴自己存有希望的幻想也可能只是一場空,就像《走出非洲》的女主角一樣,經(jīng)歷了那么多苦厄,終于可以和男主角在一起的時候,他墜機了。這是從真實故事改編的,生活,比故事殘忍得多。
但安特蘭卡描述的并不是一個烏托邦,這里也有窮困,有挨餓忍饑的時候,有媒婆拉莫名其妙的紅線,泰維唱得那首“如果我是個有錢人”,就像現(xiàn)在很多人一樣,幻想著有錢就能解決幸福感缺失的問題。泰維最初答應將女兒嫁給屠夫,也是這樣想的“他很有錢,他對我女兒很好,我女兒會幸福的?!逼鋵?,有時候我們常常指責功利的父母,他們并不能從我們的婚姻中得到什么,多數(shù)只是想我們過得好一點,他們把他們認為的好強加到我們身上固然不對,但也不應該被我們調(diào)侃背棄?,F(xiàn)在能拗得過孩子…
對于一一步1971年拍的片子,在當下無疑是最棒的,但你如果是在最近一兩年才看那早已過了看它的黃金時代了。
如果把其中歌曲部分的長度縮短一半,效果應該會更好吧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片長3個小時,第一天晚上看了第一張DVD,第二天晚上沒看,第三天晚上看了剩下的一張DVD。一個片子,看了一半,坦然入睡,安然拖沓,不緊不慢,三天看完,可想而知其不是以情節(jié)取勝的。片名為《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屋頂是鏡頭經(jīng)常掃過,小提琴手出現(xiàn)場景屈指可數(shù),主要片頭、片尾,也算首尾呼應的點題了??梢赃@么說,跟小提琴手乃至屋頂毫無關系,但音樂不錯,音樂不錯,不是旋律優(yōu)美而繁多,而是簡單的旋律在情節(jié)中時常響起,配以不同場景下不同的歌詞。敘事的簡短的歌詞,讓這部結(jié)局有些傷感的片子有些歡樂的感覺。這么說吧,背景是俄國烏克蘭“舊社會”的,情節(jié)是家長里短的,人物是卑微渺小的貧苦農(nóng)民,色調(diào)是昏暗的帶些金黃色;但整部片子沒有那種沒落的頹唐和哀嘆,而表現(xiàn)出的是相反的情調(diào):明亮的黃昏,太陽已經(jīng)下山一會,漫天燦爛的晚霞已經(jīng)散去,剩下淡淡的余暉,一點也不刺眼和喧鬧,給人心里一種暖洋洋的感覺,有希望的黃昏。
片子講述了生活在烏克蘭“排猶”時期的一戶猶太人生活,父親是貧窮的送奶工…
《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如何在動亂年代正確處理父女關系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68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