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非常幸運被選中參加魯豫觀影團,去波蘭駐華大使館觀看了波蘭的兩部影片。分別是《冷戰(zhàn)》《我從不哭泣》,我個人覺得《我從不哭泣》更觸動我。
這部電影講述了女兒探尋逝世的父親生前往事。片中,叛逆少女遠赴亡父務工的國度為他辦理后事,叛逆的外殼下隱藏著讓人內(nèi)心一軟的溫柔,拒不煽情的淚點成為壓垮觀眾淚點的最后一根稻草。導演用一段塵埃落定的父女關(guān)系,去逆轉(zhuǎn)時光、拼湊人像,將觀眾胃口吊足。看似疏離的父女也有親昵,開篇和結(jié)尾的開車戲呼應,催淚效果極佳。
這部電影同樣是在波蘭大使館看的,正好排在《冷戰(zhàn)》后。
《我從不哭泣》把我從《冷戰(zhàn)》黑白影像呈現(xiàn)的冷峻歷史中抽離出來,來到彩色影像里的當代波蘭。但并沒有因為影像變成彩色了,就沖淡了生活的苦澀,《我從不哭泣》里的主人公歐拉也有她必須要擺脫的困境。
歐拉在愛爾蘭務工的父親死在了一次意外事故中,這相當于給她本就不富裕的家境雪上加霜。母親不懂英語,還要照顧殘疾的兒子,去愛爾蘭把父親的尸體運回來的任務自然落到了17歲的歐拉肩上。
本來歐拉父親答應在她18歲生日的時候送她一輛車
#魯豫觀影團 女兒直到父親離開才知道他的中間名是塞巴斯蒂安,好像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都有著相似的家庭困境——缺席的父親和被以好面子申斥的母親。這樣看來,我從不哭泣,并不是因為不想,而是不知道為什么和怎么哭。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并沒有一個能夠做自己的機會,就連任性也做不到。
也許女兒心里是這樣想的。
我很喜歡聽到的一個解讀,女兒在追尋父親記憶的時候遇見的人,身上都是父親的碎片,在找尋父親生前的記憶的時候,遇到的人帶給她的是父親回憶里不同的部分
我從不哭泣,但還是哭了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66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