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幕Charlotte Rampling飾演的Veronica問Tony在讀什么?
Tony回答:“Zweig.”(我噗嗞了一下)
改編自布克獎得主Julian Barnes的作品自然是非看不可;Max Richter的配樂也很加分。
回憶是人生最厚重的資產(chǎn),也可以薄的像一張明信片。
Tony的記憶與他人的記憶有明顯的差異,可能是Tony在潛意識里曾亟欲規(guī)避、深藏的悔疚;以至于他念念不忘Veronica母親Sarah Ford留給自己的遺物(一本日記)。
個人覺得Julian Barnes對Tony的老后生活相對是寬容的。
沒有疾病的隱喻
《終結(jié)的感覺》是一部好電影,我很喜歡。
人一生中有多少記憶是說給別人聽的故事?日子長了,連自己也信以為真了。假如我們從未思考過為何而活,可能我們從未活過,可假如我們始終糾纏于為何而活,又會錯過很多東西,譬如諸多活著的簡單理由。
加繆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jīng)歷,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學的根本問題。其他問題,諸如世界有三個領域,精神有九種或十二種范疇等都是次要的,不過是些游戲而已;首先應該做的是回答這個問題。
但當這些被青年們輕佻地談論起時
這是一個文學荒蕪的時代,我個人這么認為,但伊恩·麥克尤恩和朱利安·巴恩斯還行——多荒蕪的時代英語也不應該荒蕪。只看過一點朱利安·巴恩斯,暫時看不出大師相,但很英式的似有若無。
電影幾乎是英國的全明星陣容,Jim Broadbent,“斯拉格霍恩教授”;Harriet Walter,精明優(yōu)雅的女校長之類;夏洛特·蘭普,妖孽和傳奇;Joe Alwyn,李安和霉霉的共同新寵;大小姐米歇爾·道克瑞;詹姆斯·維爾拜,昨日的美少年“莫里斯”,今日的禿頭背影;《賽點》的“克羅伊”Emily Mortimer。
電影顯然并不成功,文學類電影劇情不足是自然,也不需要追求殘酷和深刻,但英式的精致冷調(diào)也從缺,全片大致波平如鏡地度過。運鏡和音樂倒一貫的好,好得讓人忘記了它的存在。
文學走到今天,很難“文以載道”了,朱利安·巴恩斯的小說很閑散,這里那里,點點珠璣。
電影里似乎什么都沒發(fā)生,故事鋪陳幾乎都是旁觀、側(cè)寫,并且語焉不詳。
Jim Broadbent越老越妖精,他那張老臉與無趣絕緣。他也沒干什么,就那么晃來晃去,言語刻薄傲慢,但就是趣味十足
《終結(jié)的感覺》活在美化的記憶中還不如面對殘忍人生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5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