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對白估計沒超過20句,只靠演員的動作、表情、眼神出闡述一部影片,被戰(zhàn)爭、生活逼得只能在一塊隨時都可能被淹的地里種玉米,爺爺最后死的時候,都放乘船離開那里,卻把船里裝滿了玉米,最后他連同自己親手修建的房屋、開墾的玉米地沉到了河里。
還是沒怎么看懂。
不過跟《金桔》 《遠離人際》 都講述出一種仁慈、因戰(zhàn)爭敵人之間發(fā)生的感人友誼之情,一樣的臺詞不多,值得慢慢自己去體會。
正如影片所描述的,地處在兩國交界的村莊,從爺爺從地中刨出一枚子彈的時候,就多少蒙上了戰(zhàn)事叨擾的不安。所以,爺孫倆打算在一塊小島土地上種上玉米過上躲避戰(zhàn)事的桃花源生活,的確,影片中的生活簡潔到最小化。一塊地,自釘房,打三兩條小魚,播播玉米。偶爾會在水面上見到一直邊境巡視船。
然而影片除了簡單的描述了一個簡單家族細胞的“生存”的希望。不要求多少物質(zhì)上的富有,甚至完全歸農(nóng)般的自我耕作。除了等待畢業(yè)證書的孫女,這一老一小還有什么奢望嗎? 除了“安全和安定” 少言寡語的祖父和仍與老人不甚親近的孫女相依為命,是最堅實的幸福。 其實影片最主要的是要推動孫女,這個涉世未深,單純生命的“成長”。自由在小島上洗漱時,被巡邏士兵吹口哨,目不移視的打量少女那被水打濕,若隱若現(xiàn)的漸已發(fā)育的身體。還有就是初潮時滴落在玉米葉上的血滴。生理上她已經(jīng)告別的“女孩”。當漸漸與救助的德國士兵暗生萌動時,這段注定要夭折的感情被祖父折斷。然而,這都不是終結(jié)。一場山中暴雨,不僅促使祖孫倆急忙收割玉米,在匆匆打發(fā)孫女先上船之后
電影一開始就呈現(xiàn)出一派祥和和樸素,隨著那連綿的青山和潺潺的流水,每一幀畫面都好像走進了人的心里。隨著喬治·奧瓦什威利的鏡頭,你可以看見逐漸隱去的遠山,柔情似水的河流還有那船槳劃水的聲音以及鳥兒飛過島嶼的瞅瞅聲。這一切都像一幅意境深遠的山水畫,淡淡的配樂,舒緩的鏡頭,老人和孫女之間的靜默,可以定格,也可以隨著鏡頭慢慢看去。這就是《莊稼之島》給我的第一印象,當然,我也知道,這部電影并不像表現(xiàn)出的這么平靜和美好。
影片中的地理位置是格魯吉亞,這個國家本身的尷尬和硝煙彌漫的歷史就注定了電影的不平靜。它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很相似,在影像上有非常濃郁的導演個人主義風格,它并不像傳統(tǒng)敘事電影那般,一個鏡頭接著一個鏡頭來表達導演的訴求,而是用大膽前衛(wèi)的鏡頭來展現(xiàn)一連串的動作。敘事結(jié)構(gòu)并不緊湊,而是充滿了濃濃的詩意,其中不僅有少女對成長的渴望,也有老人對家園的堅守,還有戰(zhàn)爭對人、對土地的戕害。
格魯吉亞電影的崛起
最近幾年,格魯吉亞電影的崛起之勢有目共睹,七十年代的導演奧塔·伊奧謝利阿尼
全程寥寥無幾的對白,當時的畫面一度沉默寂靜到以為沒有配樂、沒有字幕,直到聽到一聲槍聲,當然,當時的我并不能明白為什么整部影片的第一聲是是搶聲,后來發(fā)現(xiàn)是戰(zhàn)爭題材,醍醐灌頂。
“極簡”是我最大的感受
整部影片真的無比安靜
對白少且平實
情緒起伏平緩
特別適合在深夜看
全程沒有困意 沒有尿點
這也是我覺得最神奇的地方
人安靜的生活
哪怕是靜靜的聽著風聲
亦能感受到詩意的生活
我不知道導演是否也想表達這樣的一個理念
最后的結(jié)局很生活
爺爺、莊稼和島都沉沒了
【莊稼之島】對我有點生澀呢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55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