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The Caine Mutiny》(《叛艦凱恩號》) 年代:1954年 國家:美國 導演:Edward Dmytryk(愛德華?迪麥特雷克) 主演:Humphrey Bogart(亨弗萊?鮑嘉);José Ferrer(何塞?費勒);Van Johnson (范?強生);Fred MacMurray(弗萊德?麥克莫瑞)
凱恩號是美國海軍的一艘掃雷艦,這艘骯臟破爛的艦船從未排除過水雷,艦長對于艦船的凌亂和船上服役士兵的散漫,視而不見。這樣測場景并未持續(xù)太久,很快新的艦長Queeg走馬上任,Queeg是一個古板、嚴厲的人。他的到來讓艦船上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他的強硬表現是對一切事物的吹毛求疵,船員發(fā)型和著裝的不符合標準都讓他大動肝火。在一次放映電影時,因為沒有通知他,他就取締了艦船上所有的放映活動,軍事訓練時,幾名水手忘記佩戴軍帽,所有船員自由活動的權利也被取消。他在心情煩躁時,會不停轉動手中的兩個鋼球,發(fā)出刺耳的撞擊聲。他甚至在一次登陸軍事演習中,犯了一個大錯誤,不顧登陸艦安危就強令返航,一時成為軍官們暗地里嘲笑的對象。
美國海軍一直不滿意小說中將奎格船長描寫成一個瘋子,暗示海軍會雇用或留用一個如此明顯精神錯亂的人。電影版繞過了這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將奎格塑造成戰(zhàn)斗疲勞或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的受害者。
The US Navy was never happy about the depiction of Capt. Queeg as a madman in the novel, with the implication that it would hire or keep in place someone so clearly deranged. The film version skirted around that rather contentious issue by making Queeg a victim of battle fatigue or PTSD.
凱恩艦嘩變是我看過的一部最奇怪的電影。
我無法為它打分,但是卻認為值得一看。
電影一開始,我以為是一部戰(zhàn)爭片,結果沒有打仗。
然后我以為是愛情片,結果愛情只是點綴。
當我頗為肯定地認為這是一部講述美國英雄如何成長的電影打算放棄的時候,鮑嘉出場了。
我承認鮑嘉的演技完全欺騙了我,正像欺騙了電影中的軍官們一樣。
然后隨著他的偏執(zhí)的逐步顯現,片子又帶上了幾分懸疑色彩。
當我看到法庭戲的時候頗為肯定這就是全劇的高潮。
但是下一場戲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
我認為這是一部道德焦慮戰(zhàn)爭片。
在查imdb編號的時候才發(fā)現改編于沃克的獲普利策獎的小說。沃克,就是寫戰(zhàn)爭風云那家伙。
再看一下沃克本人的經歷,覺得他就是那個寫小說的情報官。
怎么說呢,我只是覺得他們的道德水準太高了,在那個年代,甚至不能為洗刷了自己的不白之冤而慶賀——因為鮑嘉,他演的太成功了。
是先看的電影再看的話劇。看電影的時候就想:這么好的題材怎么拍成了這個樣子?——雖然這個片子不算很差,尤其是艦長的表演很值得稱道。但是這部電影的問題是:1. 平鋪直敘的敘事方式,缺少了戲劇的張力,讓觀眾一開始就明白了整件事情的經過,沒有太多懸念;2. 法庭戲太短,真正出彩的就幾分鐘,有種“頭重腳輕”的感覺;3. 軍官Keith和舞女May之間的愛情戲插在當中有點莫名其妙——既沒有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也沒有表現人物性格的發(fā)展,更沒有加劇戲劇沖突——反而使得情節(jié)不太緊湊;4. 除了艦長的表演非常豐滿、令人擊節(jié)贊嘆之外,其他人物的性格都比較單一,或者不是很出彩,尤其是Keefer那個角色,不太令人信服,也應該能表演得更好——如果劇本更加充實的話。
個人認為這個片子很適合《十二怒漢》那種方式,用純粹的對話和精彩的表演來推動情節(jié)、展現各個人物的性格以及彼此之間的沖突。這也是為什么話劇版更好看的原因。
“叛艦凱恩號”極致愛情片 相同內容,兩個故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53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