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過了《猶在鏡中》的巧妙敘事,《冬日之光》的心理寫實,“信仰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沉默》的結(jié)構(gòu)已經(jīng)接近于象征主義的寓言。對這一寓言的闡釋眾說紛紜,評論者眾,也各有可取之處。這里僅從一個角度做一直觀的分析,沒有人物前史的研究,沒有太多資料作證,難免偏頗,姑且聽之。
和前兩部一樣,《沉默》的故事也發(fā)生在一天之內(nèi)。近乎封閉的場景,有限的三四個人物,反劇情的情節(jié)設(shè)定,無頭無尾的故事。每一個場景都仿佛獨立的隱喻,闡釋的目的,便是對這些場景、符號作出合乎邏輯的理解。譬如
作為伯格曼上帝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沉默”始終圍繞在“愛”這個母題上。無論是三部曲中的哪一部,都在詮釋著這一母題。
很多人認為“沉默‘是以上帝的沉默來默默注視人間的生活,然后認為伊斯特是靈魂的代表,安娜是肉體的代表。我很不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劇中還有小孩還有小矮人,最重要的一點是你怎樣解釋伊斯特手淫的那一段情節(jié)。在我看來,伯格曼的電影始終縈繞著一種”孤獨“,因為孤獨而渴望,通過種種方式來表達和滿足,無一例外的是尋求愛來滿足。也許是個人童年的原因,這部片子仍然洋溢著伯格曼小時候的遭遇,不同的是,借此了反應(yīng)了更多的心理與現(xiàn)實問題。
一、伊斯特
影片一開始就描繪了伊斯特的與其妹妹的不同,在火車包廂里十分熱,她妹妹穿的是象征開放式的抹胸裝,而她卻穿了象征保守的西裝,裹得十分嚴密。通過她咳嗽與抹血可以推斷她得了不治之癥,這個病讓她與妹妹之間產(chǎn)生了隔閡。不治之癥的伊斯特卻也毫無節(jié)制:吸煙喝酒。做著毫無意義的翻譯工作,讀了很多書卻依然無法解釋很多東西,影片最后與安娜的爭執(zhí)中安娜把伊斯特的問題一針見血的…
伯格曼一直是位帶著哲學(xué)家氣質(zhì)的導(dǎo)演,而其作品也常常帶著宗教般的思考和內(nèi)省的情懷。伯格曼于1961年至1963年拍攝了《穿過黑暗的玻璃》、《冬日之光》、《沉默》三部充滿著道德焦慮感和對神的質(zhì)疑的影片,被合稱為《神之沉默三部曲》,這三部影片可謂充分展現(xiàn)伯格曼哲學(xué)層面思考的力作。
與《野草莓》這樣容易引起人們共鳴的影片不同,《神之沉默三部曲》由于涉及宗教和道德批判性,使得片子表現(xiàn)的更有力,也由于文化的差異,增加了觀眾感受的“門檻”。在《穿過黑暗的玻璃》(《猶在鏡中》)中
姐姐Ester,妹妹Anna和她的兒子Johan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國度, 姐姐Ester患有嚴重的肺結(jié)核,但好強的的她堅持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為此而承受的痛苦,并且放縱著自己酗酒,抽煙的惡習(xí)。她愛著自己的妹妹,同時又因為對方把自己當成累贅而恨著自己的妹妹,妹妹會盡情享受沒有“愛”的“性”,因為這不符合姐姐做人的原則,所以她對妹妹感到惋惜,想勸她幡然悔悟。(采取了想與對方發(fā)生同性關(guān)系,和跟蹤對方的行蹤的錯誤方法。在此,我不同意姐姐是同性戀,而只是性冷淡,{可以從她結(jié)局時的獨白中聽出})又因為自己的性欲總是不能得到充分釋放(她在床上手淫),她同時又嫉妒著自己的妹妹。
妹妹Anna從小崇拜著自己的姐姐,愛著自己的姐姐,但因為姐姐的病情,同時又把姐姐當作自己的累贅。
在一次激烈的爭吵后,兩人的矛盾最終不可調(diào)和了,妹妹Anna離開了姐姐Ester,Ester最后的結(jié)局只能是孤獨的在床上死去。
“不坦誠的愛最后的結(jié)局只有死亡”(Ingmar bergman語),姐姐Ester沒有坦誠說出自己身心的痛苦和自己需要幫助妹妹幫助的事實, 妹妹Anna沒有坦誠說出自…
伯格曼的電影似乎是這樣:簡單的敘述情節(jié)和結(jié)構(gòu),卻因為各種特寫、恰到好處的對白時間、光影、演員的表演張力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沉默雖然也有這樣的特點,但它的精神內(nèi)核相比伯格曼其他的一些知名作品就要顯得單薄一些。很難講是什么原因,有可能是主題不是很明確,也有可能是其中比較明顯的主題與其他的相比顯得不那么深刻;但是那個年代的電影就是有這樣的魔力:沒有復(fù)雜的情節(jié),沒有曲折的感情線,但通過細膩的人物刻畫讓每個人物都有了真正的力量。就像在現(xiàn)實生活中
Eduardo Gutiérrez出演,神之沉默之《沉默》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4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