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許了我們一個無法企及的未來。
Fish Tank的名字久已聽聞,導(dǎo)演之前那部震撼人心的紅色之路已讓我在領(lǐng)略蘇格蘭口音令人無語的聽不懂之余仍感平靜。魚缸也是這樣。激烈的手法,細(xì)微的刻畫,搖擺的鏡頭,只讓人感到平靜。它并非子時夜深的平靜,也非荷鋤歸田的平靜。它歷劫風(fēng)雨,帶著不可抹滅的懷疑,凝望著。除此之外,別無所能。
Mia是一個讓我愛恨交加的名字。她讓我想起兩個生命中在某段時間里影響著我生命的人。一個是the L word里Jenny的扮演者,另一個是我碩士論文的supervisor。對于這兩個人,我總是恨多于愛的。
在這個故事里,Mia是一個只愛跳舞的女孩兒。(又或許,她對性也感興趣,但肯定沒有跳舞的魅力大。)她四處惹是生非,在觀眾眼中也許是叛逆乖張,但那其實只是害怕與無助的表象。不然她也不會被幾個溫柔的動作感動,毅然去嘗試性,毅然失敗。
放棄,是她做的最好的事。
舍與得的道理講過千萬遍。對她來說,audition曾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然而音樂聲響起,看到臺下衣著光鮮的老頭老太太
很真實的底層感覺,片尾那只升起的反光氣球太點題了:表面、輕浮、空虛、隨波逐流...這片子直譯叫魚缸--意譯應(yīng)該叫塑料袋。
娛樂業(yè)非要給自己穿上文化外衣的時候似乎就產(chǎn)生了娛樂文化,其實不然,這種文化應(yīng)該叫塑料袋文化--剛開始的時候很漂亮很有用,用過之后馬上變成破爛甚至是污染。那些深信通過娛樂或者從事娛樂業(yè)可以獲得解放的孩子們都應(yīng)該來看這個電影。
青春期的空虛迷惘和叛逆是各階層孩子們都會有的過程,然而女主所處的環(huán)境深深地被塑料袋污染了。朋友是塑料袋,親人是塑料袋,好不容易來了個帆布袋結(jié)果用過一次立刻就明白了自己還是個塑料袋,最終踏上了隨風(fēng)而飄的塑料袋旅程,才15歲,一生好像已經(jīng)過完了。
單憑結(jié)尾跟男主女兒的對峙,就足以讓人心疼這個女孩,如果她也有一個好父親,她根本不用陷入這樣的境地,她也可以有機會學(xué)習(xí)她喜愛的舞蹈,在同齡人里面尋找愛情,然而一切都只是假設(shè),她所擁有的是一個父親缺席,母親又不負(fù)責(zé)任的家庭,她的未來也很難不成為她母親的復(fù)制。
如果說《畢業(yè)會考》是一次意外,那么《魚缸》就是注定的悲劇,一個家境出生不好的女孩子,遇到一個輕浮的中年男人,她注定是成為他人欲望的犧牲品,而相比她多情的母親,她不過是一杯新鮮檸檬水。
"Me & U"
Composed by Ryan Leslie
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
"Life's A Bitch"
Performed by Nas
"Your House"
Performed by Steel Pulse
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
"Juice (Know The Ledg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Down 4 U"
Performed by Ja Rule
"Baby Girl"
Performed by Wiley
Written by R Cowie
"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
Performed by Robin S
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
"Broadway Jungle"
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
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
"Cool Down The Pace"
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
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
"Get Up Offa That Thing"
Performed by James Brown
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
"California Dreamin'"
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
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
"Don't Sweat The Technique"
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
這部電影看完一遍真的沒什么特別感覺,可是刷第二遍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導(dǎo)演把青春里最重要的——關(guān)于成長轉(zhuǎn)變的那部分放進去。瞬間覺得這是一部容易被忽視的電影。
可能導(dǎo)演要說的東西很多,我都沒有感受到。但是,有幾個比較突出大意向我想我還是把握到了。
第一個是白馬。白馬象征著自己
第二個是父愛。父愛只是略說。
第三個是夢想。
在我十幾歲的那個年紀(jì),仍舊是乖乖的小孩一個,至少外表上看起來是的。
我也內(nèi)心掙扎過、撲騰過,但在令人挫敗的數(shù)學(xué)和物理成績面前,最后不還是妥協(xié)地坐在桌前,糾結(jié)起眉毛來認(rèn)真去算。
反而是到了大學(xué),心智才慢慢打開,別人已經(jīng)過了勁兒的青春期,才漸漸在我身上顯露出青澀、幼稚和暴躁。這也是我探索的四年,也是不斷找尋自己的出路,不斷碰壁,流著眼淚成長后,后知后覺懂得如何去生活。
是不是每一個叛逆的姑娘在看到這部由安德里亞·阿諾德帶來的描述少女尋找出口的影片時都會心頭一緊,恍恍惚惚想起自己懵懂又慌張、狂躁又抑郁的十五歲?
心境是我想探討的,可我更想談的是,少女成長過程中男人的作用。
Mia生長在缺乏父愛的環(huán)境中,而母親那位來路不明的新男友則同時滿足了她對父親和情人的想象和體驗。她最初見到科納是在廚房,她在客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笨拙地模仿著電視上的舞蹈,突然一個裸著上半身的性感中年男人微笑著出來倒茶,Mia嚇了一跳,許久都未平靜下來,我猜想,這不安里含著的,不光是被嚇的生理反應(yīng)
魚缸:讓觀眾關(guān)心女主角,是這部電影成功最大的原因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9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