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的葉大鷹從頭到尾散發(fā)著一股王朔的氣味。我也不覺得自己熟悉王朔,但是王朔這種性格鮮明的人,所有的作品都是以自己的氣味為中心的,所以,從電影開始的幾個鏡頭里我就武斷的把電影中的葉大鷹看做了現(xiàn)實中的王朔。
還不得不說一句,這是老徐的作品中我唯一喜歡的一部。
原因是,葉大鷹演的這個爸爸和我爸爸一個樣子。所以我可以負責的告訴沒有女兒的爸爸,和不是爸爸女兒的兒子。你們從一出生起,就錯過了世界最浪漫的一種情感載體。滿滿的,除了愛,再沒有其他。
父女與母子之情其本質(zhì)是有著天壤之別的,母親愛兒子的表現(xiàn)是占有,父親愛女兒的表現(xiàn)是成全。不舉例子了,自己體會吧。
今年九月王朔女兒大婚,王朔沒有出席。我覺得并不是王朔另類,如果可以拋棄世俗禮節(jié),在自己愛女出嫁這天,有多少父親都會選擇把自己鎖在房間里暗自神傷。
電影中幾乎葉大鷹跟徐靜蕾說的每一句話,我爸都跟我說過。作為一個父親,他們都為自己優(yōu)秀的女兒驕傲,但是他們卻不奢望女兒成功。他們都愿意給自己的女兒做老媽子。他們或許不愛他們的老婆
(嚴重劇透,觀者自酌)
不諱言,看這部影片我落淚了。
這段時間特別關(guān)注反映家庭的影片。從李安家庭三部曲,到《男人四十》、《女人四十》,再到這部《我和爸爸》。雖然從語言、文化的角度來說影響有其局限性,但是毫不夸張地說,我認為《我和爸爸》、《飲食男女》、《女人四十》與我最喜歡的女演員凱瑟琳赫本的《金色池塘》具有同樣的藝術(shù)高度。
《我和爸爸》反映了底層小市民的平淡生活,獨自撫養(yǎng)女主到中學的母親因交通意外走了,女主回到混球父親身邊,父親入獄后獨自生活,幼稚同居,婚后挺著大肚子回到自己的家,祖孫三代三個人相依為命,為生活所迫父親重操舊業(yè)而突發(fā)腦溢血,女主照顧癱父直到離去。父親母親生前不能同室,但是有幸死后同穴。沒有轟轟烈烈的光輝事跡,但是平淡中也反映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xiàn)了濃濃的父女情。人生大舞臺上人人都是哲學家,就看你怎么去悟,能不能悟得出來。
著名導演葉大鷹的演技自然不必說,全劇最出彩之處。老徐的演繹也很細膩到位,孕婦用手挺腰、托腹這種小小的細節(jié)都非常生活化
最后一次看老徐的電影是那部《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她有一種很奇怪的感覺,有時候像鄰家女孩的清純,有時候又巨人千里之外。
但我真心不是她的粉絲。
小魚的心真硬
這是她小姨說的話
她小姨人挺好的
還主動愿意管她
現(xiàn)在這個社會,誰還愿意多管閑事兒呢
老魚也挺好
年輕的時候他不懂愛 不懂責任
可能也沒有真正愛過小魚的媽媽
可他一定真的愛小魚
血濃于水的親情根本就不需要學習
他愛玩 愛鬧 犯過混 進去過 吃得開 想得開
或許不是真的想得開吧
他只是不想讓自己愛的人想的太多
什么事兒都裝作心寬
他做錯過很多事兒 可是他沒有罪孽
剛剛選修課老師給我們放了這個片子,看完之后好感動,這種爸爸對女兒的愛和爸爸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是沒有多大關(guān)系的。他們可能是混世魔王,但是有了孩子,身后多了一個跟屁蟲,小不點,好像感覺就變了,他想把最好的都給她,不再是那個只顧自己享樂的“壞蛋了”,多了一個身份——父親。
平時好像關(guān)注媽媽多一點,第一次看關(guān)注爸爸的,我爸爸平時話不多,偶爾打電話聊天也只是吃了嗎?最近學習累不累,話題不多,一般三分鐘就能聊完,然后說還有事情要做,結(jié)束通話,心知肚明的無話可說
《我和爸爸》內(nèi)容是王道。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1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