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風景是法國的,你可以看見塞納河和埃菲爾鐵塔。電影的服裝是法國的,你可以看出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裝風格。電影的文字是法國的,你可以看懂紅磨坊的拼寫和人物寫下的流暢的法語。但是,如果拋開字幕提醒的年份與地點,我會以為我看了兩個小時的簡?奧斯丁,或者其他一部BBC出品的年代戲。
當兩位主演用一口悅耳的英倫口音念出自己寫下的法文句子,我實在無法被說服這是一部關于法國icon的傳記電影。It's just too British!
導演摘取Colette18到34歲
法國人好像對這個名字有一種偏愛,只要是有意圖在這個男人主導的世界里,闖蕩一番的女生都叫這個名字。
比如在Ratatouille 里面的女廚師。偌大的后廚,唯一的女性。比如Keira Knightley 飾演的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雖然這部電影一定會被標題黨寫成Keira的大膽同性愛戀演繹,會被動搖主導思想成為宣揚成有香艷鏡頭的影片,但我更希望穿過這些鏡頭描寫,一個有才華的女性如何堅持所愛,如何爭取自己所愛的生活的努力更深刻的留在心底。
很感慨社會進步到今日
李銀河說,婚姻關系最終會終結?,F(xiàn)實數(shù)據(jù)也不斷叫囂,不婚時代的急速到來。一大批偽裝佛系的青年振臂高呼,“自私到底,我爽故我在”??伤赀^后,那份寂寥,誰人可以告慰。最近,有部根據(jù)“真實故事”改編的傳記片《柯萊特》(Colette)似乎撕破了所謂開放式婚姻的薄紗。
《柯萊特》根據(jù)法國國寶級女作家,西多妮·加布里埃爾·科萊特的人生經歷改編而來。出生于1873的科萊特,在1900年前后初露頭角。在嫁給比自己大十多歲的男作家威利之后,偶然間開始充當起丈夫的影子寫手。
柯萊特憑借自己的人生經歷
真實人物的傳記總覺得人物塑造上缺少一點痛快!也許這才是現(xiàn)實吧,現(xiàn)實不可能永遠做明智的選擇,現(xiàn)實就是不斷猶豫游離勉強和妥協(xié)。她早該發(fā)現(xiàn)自己作為了賺錢的工具,但是她選擇什么也不做。直到實在忍受不了才抽身去爭取自己的生活。同性情節(jié)的演繹還可以,missy的出場讓人為之一振。我始終覺得大多數(shù)都和柯萊特一樣是雙性戀者。
對了,有一段看了覺得很有意思,柯萊特的第一個同性情人那一段,這女人竟然同時跟她夫妻兩人上床,看到后來才發(fā)現(xiàn)這應該是她丈夫故意安排的,她丈夫發(fā)現(xiàn)她有些同性情愫
《柯萊特》愛情經不住太多的交易,自主承載得了更大的能量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