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因為劇情的強烈沖突和主人公奧崎鮮明的形象,很容易讓討論偏重于故事和人物,而不是片子的制作技巧等。我也不例外,看完本片,奧崎的形象已經深深住在了腦子里,所以我想從兩個角度談談對主人公的理解和認識。
首先,談談奧崎與攝影機。
比如很多人做慈善,他們確實充滿愛心,很想幫助有需要的人,而且?guī)椭麄円泊_實不是為了自己的具體利益。但他們會希望自己做慈善這件事情被更多人知道,僅僅是為了得到別人的稱贊,然后自己被自己所感動。但同樣有些人做慈善,不在乎別人知不知道
作為生于和平年代的晚輩,只能說,非常抱歉。用在這里挺合適的,喪氣,無能為力,站在上帝視角對人類這類大概念,對意象,產生波濤不絕來得快去得快無消損的短暫的情感。最直接的感受是
開頭20分鐘我以為是偽紀錄片,因為構圖很用心、鏡頭把控和收聲都非常好、剪輯也沒有紀錄片的痕跡(除了有些鏡頭里麥克風入鏡,還有男主要打被訪對象時攝制組人員上前勸止),直到看完我也很難相信真的是實打實的紀錄片
這片子如此大熱,是因為戰(zhàn)后日本集體意識有股仇視天皇的暗流
我覺得Michael Moore肯定受原一男影響很大,但Michael Moore更多的是拍他想拍到的而不是事實本身
這紀錄片之所以覺得很像電影,除了導演 原一男 的視聽語言能力過硬,很重要的是因為 奧崎謙三 是個偏執(zhí)狂
片中“請忍耐一下”這句話常常出現(xiàn),說話的主體與客體也常有變化,而奧琦給出的回應是,行動起來,用一輛貼滿宣傳標語的小車以及一次調查記者式的追問,來告訴大家,有些事情,不是忍耐就能忘記與習慣的。
奧琦正是被戰(zhàn)爭所改變的,失去的一切的“發(fā)瘋了”的人:其他人都選擇忘記以繼續(xù),只有他選擇留在當時。西西弗斯式的行動,拒絕曖昧的“不記得事實了”“大概是這樣”“我可能開槍打中了”“是上面有人下的命令”,奧琦會冷靜逼問,到底開沒開槍,瞄準了哪里,你當時站在哪里,其他人站在哪里,誰下的命令
片子的開頭首先為我們展示了奧崎謙三作為一個二戰(zhàn)退伍老兵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的另一個戰(zhàn)場上“輝煌”的戰(zhàn)績。
1956年,殺害不良地產商,被判十年。
1969年,向出巡的天皇投射彈子,被判一年六個月。
1972年和1976年,散播關于天皇的大不敬言行。
1981年,因涉嫌計劃謀殺田中角榮,被捕,無罪釋放。
所以我也是從這里馬上就喜歡上了這個頑固又偏執(zhí)的老家伙。片子之后圍繞著奧崎謙三一心想要把當年在戰(zhàn)爭中,確切的說是戰(zhàn)爭結束后的幾天里,發(fā)生的日本軍人為了生存下去槍殺并吃掉自己同伴的事實查的水落石出的過程。這個歷經兩年充滿波折的尋找真相之旅最后結果圓滿,那些幸存的老兵被奧崎謙三軟磨硬泡甚至是拳腳相加終于都如實的承認了自己的“罪行”。影片最后的字幕交代,奧崎謙三隨后又策劃了一次刺殺行動,結果終以殺人未遂再次被判入獄12年,這個對于當時已經60多歲的奧崎謙三來說,似乎意味著一個相當完美的結局。
ps.不幸的是,之后我知道了在他最后一次刑期結束之后,發(fā)又拍了一部叫做《神的愛奴》的極限紀錄片或者說變態(tài)A片。我并沒打算去看,看到別人寫的…
西湖紀錄片電影節(jié)對原一男訪問的相關兩則問答
Q:從拍攝第一部影片到現(xiàn)在,您一直都從事著紀錄片的拍攝工作,請問您之后的職業(yè)目標是什么呢?
A:盡管我已經拍攝了50年的紀錄片了,但是我仍然秉持著初心,對這份職業(yè)充滿著熱愛。在《前進,神軍!》和《全身小說家》這兩部紀錄片之后,我一直在尋找像奧崎一樣激進的人物。但是很可惜,我沒有找到。我意識到了時代的變化,日本社會對于奧崎這樣激進性格的人容忍度變得越來越低,或者說整個日本社會的力量都越來越無力了。所以,我改變了我的拍攝風格。事實上
【前進,神軍!】貼兩則對導演的相關問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