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新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第五章講成功這件事時,推薦了這部真人秀,因為來港也兩年多了,多少有點了解這里的情況,所以馬上看了。雖然之前就知道這個結論:窮人很難擺脫貧窮這個命運,但看的時候還是很震驚。
說一下他們體驗到的底層人民的生活吧。揾食占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即使有了工作,也要從早做到晚,日日重復。這就導致放工后沒法充電。幾個體驗者都提到了累。兩個有孩子的家庭里,孩子基本都沒什么家教,因為家長都沒空,而且小朋友也很少接觸社區(qū)以外的世界,自己還不努力,他們的將來也可想而知了。不過幾個體驗者的心態(tài)和交際能力都不錯,基本都是問題解決型,比較少抱怨。但畢竟只有五天,不知時間長了會怎么樣。
其實想想自己,雖不至于那么底層,但有時情況也差不多,每日為工作所忙,忘了要停下來思考,所以閑暇的時間真是很寶貴的資源啊。
看完了三季全集,深切感受到香港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難以跨越。窮人越來越窮,三代也難以出頭,富人則享受更多資源帶來的優(yōu)勢,越來越富。節(jié)目中的窮人有拾荒者,單親媽媽,露宿者,新移民,教育程度低的打工者,很難想象香港作為一個發(fā)達地區(qū),社會中竟還有這么多為溫飽而掙扎的人。多數(shù)富翁體驗窮人的生活后的感受是心酸,無奈,很難改變現(xiàn)狀。
大二的時候接觸到公平貿(mào)易的概念,會想這種運作方式是不是真的做到公平;快畢業(yè)的時候?qū)τ谄髽I(yè)歧視女性就業(yè)者覺得無可厚非
這個社會需要真善美,需要推廣胸懷大愛。需要這樣的紀實片去引起反應這社會底層所存在的問題,然而在看的時候我很害怕會引起社會的過多同情。同情需要嗎?需要的,但不必要。在《尼采的自我哲學》一書中,有提到:假使一個人在一段時間內(nèi)進行實驗,每天到處搜尋同情別人的機會,讓他的心靈看到周圍所能看到的所有不幸,這個人最后肯定就會變成一個病態(tài)的和憂郁的人。因此,我覺得這紀實片可看,不宜多看。沒有人容易,即使生活在金字塔最頂端的人也都是從經(jīng)過幾代的努力延續(xù)下來的。
為什么我會說同情是需要的
這部紀錄片展示了一個背面的香港,真正的折疊城市。貧困人群或許哪里都有,但大概世界上真正擠壓人的生存空間的沒有幾個城市。片中住在劏房和籠屋的人群并沒有怨氣沖天,他們還保持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奔波忙碌著生活,香港人是真的勤勞能干。
富人入住同樣的環(huán)境,設身處地,有的人能夠堅持下來,并尋找機遇,我們敬佩這樣的堅忍品質(zhì),有的人如觀光一樣,有的人則很快就逃跑。留下來的人,大多數(shù)都想為窮人做些事,帶來些改變,影響他們的命運。只有真正入住那狹窄的板房籠屋,富人才會意識到
這樣一部動人有趣的真人秀,三年了,竟然沒有任何評價,搞得我都以為自己記錯名字了。
以前在網(wǎng)上看過一些,身高碼大的總裁花三小時做完十九層樓的垃圾清理,情緒爆發(fā)。還有不時游船美女相伴的帥哥,露天地鋪到第三天,十分焦慮。太真實了,印象深刻。
上周幸運的看到了第三季開始,一位藍帶廚師學校畢業(yè)的家主來到底層移民家庭過五天。她好心好意提醒底層家主節(jié)瓜煎過再煲湯會比較香。沒想到人家脫口而出的問題是,“那會不會用很多煤氣?。俊?。。。一天四口人伙食五十元
說起來,出生內(nèi)地的90后,多多少少都受到香港文化的影響。
小時候,熱衷看港劇,看精致都市人的愛恨情仇、看香港阿sir們的職業(yè)、干練,年輕白領的專業(yè)、理
香港在很多方面,是一艘時光機,充滿未來派的畫面。
高樓大廈、職業(yè)素養(yǎng)、理性瀟灑,是大部分港劇傳輸給我們的感受,也讓很多內(nèi)地年輕人看到了未來我們期待的樣子。
而前幾年,無意中一次機會,我接觸到香港一部非常有質(zhì)感的紀錄片。它在某種層面上,傳達了這個城市光鮮靚麗的背后面。
當時,一口氣看完三季
窮富翁大作戰(zhàn) 第一輯:香港的苦與思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9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