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我為了參考《風之谷》的劇作做的拉片筆記。
我盡量代入第一次看這部動畫的視角來寫,在語言上我盡量做到只描述視聽本身。希望達到即使沒有看過,通過讀劇本也能充分欣賞這個故事的程度。
目前只寫到一半,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會把它寫完的。
1、荒漠某處 外 日
一個防護得密實的人牽著兩匹鴕鳥從風中走過來,穿過干枯的孢子樹林,幾棵樹上的孢子炸裂。他在孢子掩蓋的石屋前面下了鴕鳥,踹開了門。在黑暗的室內(nèi),擁擠的孢子堆中看見了一個骷髏一樣的頭盔。腳下一個布娃娃,他想要撿起來
宮崎駿的動畫從不缺乏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對人類本身的追尋和拷問,無論是《千尋》里對人性貪婪的刻畫及社會大環(huán)境污濁不堪的影射,還是《龍貓》中對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濃濃溫情的贊美,抑或《哈爾的移動城堡》中對勇氣和愛情的褒揚,都充斥著一個智者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guān)懷。他的影片一個“愛”字,貫穿始終,在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面背后,是人類正在逐漸缺失的夢想和希望。所以,曾有人評價宮崎駿“夜空中可以沒有月亮,但在動畫界卻不能沒有宮崎駿”。
1984年出品的這部《風之谷》,雖沒有《千尋》的寬廣和深邃,但作為宮崎駿最早期的一部作品,不但把以上元素都包絡其中,且無論畫面的精美和影片本身帶給我們的思考,都足以令人驚艷和膜拜。正如宮崎駿所說:“在做《風之谷》之初,我的觀點是一種滅絕的觀點;當它結(jié)束時,我的觀點是一種共存的觀點。人們不能夠太自大。我們必須意識到我們只是這個星球上眾多物種中的一個小物種。如果我們希望人類再生存上一千年,現(xiàn)在就必須為它創(chuàng)造一個環(huán)境。那正是我們正在嘗試做的事情。”
存活的人們懂得享受生命、將逝的人們學會向往彼岸。要相信生命是會改變的,而未來永遠都有新的可能性。所以娜烏西卡說:“即使是一片葉子、一只蟲,我們的神都會存在其中!”
溫和的風呀
請為我們吹撫眼前的道路
雖然白沙覆地、煙瘴橫行
縱然青草不再,而僅存的家園亦被卷入無盡戰(zhàn)火里
但我們是黑暗中閃爍的光
就算末日就在前方不遠處
我們?nèi)砸獮檫@支流傳千年的演化之曲唱出
最后的回音
這個故事,要從最初的最初—比《魔女宅急便》、《龍貓》和《天空之城》都還要更早的1982年說起。
那時候
看完這部電影,有一個東西讓我影響很深,那便是人類慢慢的落后了,在影片前,人類文明是高度發(fā)達的,但是到了一定程度時,自己的文明毀滅了自己,讓人類反而成為了這個星期的淪落者,但是那些別的生物卻發(fā)達了起來。為什么自己會毀滅自己呢?我覺得這是一種后果,懂一點天文的都知道,恒星的質(zhì)量會越變越大,但是到了太大的時候,這顆恒星便會隨著爆炸而消失,宇宙中很多道理都是未知的,或許世間很多東西都都是這樣的。每一個行動都會有一個后果,不管好壞,都一定會有,看過蝴蝶效應都知道,一個蝴蝶在南太平洋扇動一下翅膀,美洲東海岸在隔年便很有可能會有一場颶風,這便是后果。
喜歡《風之谷》,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它的主題。其實,宮崎峻很多作品都是環(huán)保主題的,或許作者當初沒有這個意識,但在今日今時,我們一看到這種片子,都會對號入座的。對于《風之谷》也是一樣。從這個角度來看,《風之谷》帶有一種莫名的憂傷,為人類自己的憂傷,為現(xiàn)代社會的哀挽。故事的背景發(fā)生在工業(yè)文明毀于一旦之后,在污染中尋求自存的人們不但沒有意識危難來自于長期的作孽,反而還在為爭奪最后的生存之地與同類,與森林的守護者,與大自然做不知疲倦的無謂的廝殺。宮崎峻似乎在寓言著什么
“風之谷”緊湊!小時候的英雄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