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課上墨婷讀韓愈《祭十二郎文》,念及江叔去世和種種顛簸離散,悲從中來,哽咽失聲。想起很久前在課本里學到這篇的時候,最不忍心看到的一句是 “吾與汝俱少年,以為雖暫相別,終當久相與處”。哪知世殊時異,暫離成訣別,到頭來只留懊悔。那時雖然也是十幾歲的年紀,卻似乎早有戒備,不知哪里來的未雨綢繆,喜聚不喜散不說,每到分別都擔心會不會用完了見面的最后份額?!?a href="/archives/id-42494.html">一把青》的后半程幾乎是懷著這種忐忑看完的,還好故事里雖時局弄人,“兩眼一抹黑,兵敗到西涼”,但總歸是劃掉了韓愈的“以為”二字
說真的本省人外省人的概念都是1945年之後才有的,對於臺灣島上的原住民來說大家都是外來的,17世紀還是二戰(zhàn)之後來的差別而已....
在Netflix追完《茶金》之後,也順便追了連俞涵的另一部戲《一把青》。原著是白先勇小說集《臺北人》的其中一篇,描寫種花民國空軍對日抗戰(zhàn)之後到國民政府遷臺後數(shù)十年之間的故事。導演說:「這些故事現(xiàn)在不說,以後可能沒人會說了」。
劇中將每個角色的性格塑造的鮮明立體,對人性的刻劃也十分細膩,每一件事,沒有誰對誰錯,有時候就只是立場不同而已
最喜歡處長、墨婷和小顧,對朱青更多是心疼。
處長和墨婷本身就是討喜的設定,而小顧一路配角到底,卻最終成了十一大隊最負責任的飛行員,所以更想說說他。
劇情前半段(在大陸的時候),小顧是典型的愣頭青、一根筋的新兵蛋子,可以說很不討喜(畢竟郭珍和朱青才是官配)。因為受傷時留給素未謀面的女學生的一張字條“因緣負傷共床枕”,羞澀得認為拿到字條的女學生就算自己的女朋友。當知道那個女學生就是朱青,而郭珍只是因為換了自己的字條才和朱青走到一起之后,無法正視郭珍朱青已結婚的事實
“因緣負傷共床枕,愿求佳人度此生”
我想朱青當年提著箱子不遠千里來南京,為了一張紙條,尋找513,從此一見郭軫誤終身,是她怎么也沒料到的。
相似題材的劇也沒少看,但始終都跳不出宏大的敘事和家國情懷,看見了國家民族,卻很少在意生命個體。一群天上的人兒與地上的人兒之間的追逐愛戀,臺灣視角會有許多不同,感概好作家的好作品,改編之后依舊讓人揪心,不忍猝視,中間幾度欲落淚。性子太急,早早的掠過結局,知道郭軫還是離他的朱青而去,而朱青輾轉于臺之前的那幾年,書中沒說,劇中不演
對于不是特別有耐心的我來說,看劇看到一半棄劇的狀況經(jīng)常發(fā)生,而能讓我堅持看下來的國產(chǎn)劇更是少之又少。不過,最近卻認真看完了一部31集的臺劇,不只是看完,還連著好幾天都沉浸在其中無法走出,找來原著小說讀了,找來主創(chuàng)的訪談節(jié)目看了,在大家眾志成城地向我安利《人民的名義》時,不斷地給身邊的朋友反安利。
這部劇其實很早很早就聽說過,《一把青》,奇怪的名字,因為片尾曲是最喜歡的歌手林宥嘉演唱的,歌名同樣奇怪,《天上的男人,地上的女人》,因為這些奇怪而晦澀的名字,我從未想過要找來看看,也只是聽聽歌,看看MV,驚嘆于施人誠所寫的詞,頗有些時代蒼涼之感。直到前段時間再度看到一篇推薦的影評,以及豆瓣9.2的高評分,讓我決定翻出來看一看。
悲劇,就是將美好在你的面前撕碎,這個意義上來說,這應該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劇,一出時代背景下,每個人都無法逃脫的悲劇。人被命運連根拔起,再隨手散成飄萍或浮云。天上的男人,借來的翅膀,飛出去,不知道能不能飛的回來,地上的女人,遲早的未亡人,早把生活過成了生存
知乎上有人問如果讓正午陽光來拍攝《一把青》,會怎么拍,有沒有合適的演員?
我是一個不愛看抗戰(zhàn)劇的人??傆X得在殘酷戰(zhàn)爭的壓榨下,再厲害的人再凄美的愛情都逃不過洪荒之流,都會折損。直到我看了《一把青》,然后為了對比立場的不同我又看了《戰(zhàn)長沙》!
而我個人認為,格局不同,立場不同,注定大陸拍不了《一把青》,正如灣灣也拍不了《戰(zhàn)長沙》!
先說格局。臺灣一直是人文氣息濃厚的地方,所以一些拍攝手法是文青路線的,又是不失端莊講究的
一把青:愿愛永留心間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4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