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孔子》之前,我猜想,導演也許會犯這樣一個毛病——她為了顯示自己的創(chuàng)作功力,毫不手軟地把孔子還原成一個普通人,她用力過猛,一把扯掉了供桌上孔子神圣的畫像,換上一張彩色的普通相片。我想,孔子畢竟是個圣人,如果這樣做,恐怕會傷害到我們中國人脆弱的神經(jīng)。直到看完影片,我才意識到,自己的顧慮完全是自作多情。導演如果真的犯下我所說這個毛病,那就好了。在《孔子》中,孔子就是孔子,他依然是個氣勢磅礴的圣人。而且,導演還企圖把他打造成一個超人,文武雙全,料事如神??上а莸倪@種企圖未能貫穿至影片末尾,從孔子周游列國開始,就半途而廢了。我想說的是,正是缺少了那種敢作敢為的氣魄,《孔子》才不那么好看,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
我看過馬丁?西科塞斯的《基督最后的誘惑》,還有梅爾?吉普森的《受難》,他們所拍得耶穌,也是一個圣人,和孔子各有千秋,與之比肩毫不遜色。西科塞斯和吉普森的電影無論從哪個角度出發(fā),都有一股氣貫穿始終,這股氣保證了影片自覺地帶著一種狠勁兒?!犊鬃印肪腿边@一種狠勁兒
現(xiàn)在的水平,前提在一個交流阻滯,普羅大眾又抱守反智情緒的環(huán)境中。對真相不執(zhí)著,妄自菲薄,小可安妥。
典型的有三派:
第一派:尊孔派,典型的一例是要把孔子打造成東方救世主。希望從傳統(tǒng)中挖掘出類在價值以普濟大世推動社會完成非物質(zhì)的文化與文明上的現(xiàn)代化轉(zhuǎn)型。
這派中的極端把儒教宗教化,通過再解釋的方式把儒教經(jīng)典正確化。
第二派:貶孔派,極端的典型是對儒家經(jīng)典一無所知,法家、儒教和儒家分不清楚的情緒化厭惡。逢儒必反的反智狗孺末流。
第三派:也是狗孺,但卻相當平和。以荀學之心,狗孺之腹,道家末流中的消極思想解孔孟之道。于丹之流一例。怎麼解釋得自己舒服怎麼解釋,彷彿差之毫釐,不必摳字眼追究,但實際上謬之千里。
李零先生說過,把書讀薄了,是個大學問。把一個人拍成電影,卻更是把一庫書縮成小長詩。
這要真的認真起來,需要甚麼功力不是在電影相關(guān)專業(yè)的技術(shù)上,也不是用錢能解決的場景佈置,服裝化妝上。
李零考古的出身,幾十年的古文字研究,幾十年中文係教授的資歷,那麼多書目的參考下,抽絲剝繭
本來打算不看的,今天開會晚了,回家路上經(jīng)過電影院,鬼使神差地就進去了,回來后悔得直抽自己的臉。按照發(fā)哥的話,不哭不是個人??磻虻臅r候我一直努力地降低自己,催眠自己,希望能從眼角擠出一滴滴眼淚來證明自己是個人……可恥地失敗了。我旁邊坐的哥們一直發(fā)出抽鼻子的聲音,搞得我賊緊張,以為丫跟我比誰先哭的快,完場后證明丫原來是鼻炎。瞎七八糟的不說了,說電影。至圣咸濕孔子由于有廣x集團的撐腰,一腳把阿凡提踹下小毛驢后,占據(jù)了目前院線排期的半壁江山。前面宣傳就是吹,一直吹到CCTV6,更可悲的是我居然就信了。電影很悶,不是一般的悶,對話太多太拖沓,但是情節(jié)線還好,夠緊湊,沒發(fā)生白銀帝國的混線現(xiàn)象。魯國墮三都和周游列國是主要的情節(jié),中間夾雜天下第一緋聞“子見南子”和顏回落水等小情節(jié)。老實說看完后我基本上沒留下啥印象。鮑德熹的攝影真好,鏡頭很舒服,該大氣時大氣,該婉約時溫柔。奚仲文的美工也很好,畫面很漂亮,古建筑設(shè)計也很出彩(問題是當時不可能建出這么大一幢房子來,魯國不行,衛(wèi)國不行,齊國也不行)
《孔子》:一個簡單陳述句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