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中參議院為了結束妻子的痛苦拔掉了妻子的氧氣管,這是他對于生命的尊重方式,就像《百萬美元寶貝》的結局一樣。而他對于舉國上下人盡皆知的關于沉睡了17年的植物人女孩是否應該安樂死同樣保持著與他的行為一致的立場,這讓他與反對安樂死的女兒陷入矛盾之中,也讓他與所處政黨的立場相左,最后選擇了辭職。參議院女兒在餐廳里被潑臉而結識的男友卻有著一個情緒不穩(wěn)的弟弟,弟弟的脾氣與性格讓溫文爾雅的哥哥瀕臨崩潰
永不沉睡的硬刺
馬可·貝洛奇奧小傳:
馬可·貝洛奇奧(Marco Bellocchio )1939年出生于意大利皮亞琴察大區(qū)的小鎮(zhèn)Bobbio,與中國觀眾相對熟知的貝托魯奇并稱為意大利影壇國寶級兩大巨匠。他的作品自1965年獲得威尼斯電影節(jié)“最佳創(chuàng)作劇本獎”與“最佳導演獎”起,便在四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頻頻問鼎歐洲三大電影節(jié)最佳影片及最佳導演獎的提名,卻頻頻抱憾。2011年,他本人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獲得了終身成就獎,并被贊揚為“現(xiàn)代電影中最偉大的名字之一”。在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jié)上,貝洛奇奧帶著他的《睡美人》又回來了。
“我”,一個意大利人
若單單作為一個左派政治電影導演貝洛奇奧不可能在五十多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保持長盛不衰。他的特殊,在于他在所有意大利當代導演中是個獨一無二的斗士,他在從事電影行業(yè)的整個生涯里都在為意大利普通個體和公共政治間的種種弊病作斗爭。他的作品與意大利的社會現(xiàn)實有著特別緊密的關聯(lián)性,他的電影對個體面對公共政治時的復雜心理給予了極為熱情的關注
5月9日和2月9日,相隔21年的兩個于意大利人意義非凡的日子,均被著名導演馬可·貝羅奇奧以精彩的電影故事予以記憶。前者是1978年5月9日,曾先后5次出任意大利總理的天主教民主黨領袖阿爾多.莫羅,在遭到綁架55天后,被紅色旅“人民法庭”處死后者是2009年2月9日,發(fā)酵多年并引發(fā)意大利憲政危機的“埃魯娜安樂死事件”,最終以這個沉睡了17年的姑娘被拔掉進食管真實死亡而告終。前者,在2003年被拍成電影《再見,長夜》;后者,是新鮮出爐并在本屆威尼斯電影節(jié)首映式上迎來一片喝彩的《沉睡的美人》。
去年剛在威尼斯電影節(jié)加冕“終身成就獎”的大導演馬可·貝羅奇奧,善于調度的何止是電影場景和演員表演,深諳意大利國民心理的他,總能以倒計時式的大事件回眸,讓曾深度參與事件的本國人以及可能對事件陌生的外國觀眾一道,在2小時的電影時空中重游歷史,并再一次為這些充滿矛盾掙扎的道德困境之事揪心不已。
他從不吝嗇使用事件當時的聲音、影像的新聞文獻,以增強觀影的在場感。同時卻從不把自己陷入追訪式的歷史紀錄片制作體系中
本片屬于多段落多線索的故事,故事背景以意大利人人皆知的植物人去留問題為背景,講了包括植物人家長在內的四組不同信仰、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對于是否執(zhí)行安樂死問題的觀點和態(tài)度。
背景故事:艾倫那是個植物人大美女,媽媽是個著名演員,爸爸和哥哥是三流小演員。艾倫那沉睡17年,母親放棄事業(yè),忽略丈夫和兒子,全身心撲在艾倫那身上。多年過去,父親搞外遇,父母的夫妻關系名存實亡,哥哥看不下去,打算偷偷給艾倫那“拔管子”,認為是她破壞了家庭的和諧。此事被爸爸撞見,爸爸雖然保密,但細心的媽媽還是發(fā)現(xiàn)了。媽媽最終受在艾倫那床前,用自己的行為表示態(tài)度,那就是她不放棄女兒的生命,反對安樂死。
第二個故事:瑪利亞是參議員的女兒,是個生命主義者,她不贊成安樂死,認為那是一種謀殺。因為多年前,瑪利亞的媽媽身患絕癥臥床不起,媽媽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認為死亡是榮歸天家,她不畏懼死亡,因為有堅定的信仰做支撐。出于對媽媽信仰的尊重,父親放棄了治療,拔掉了管子,這一幕被瑪利亞看到,瑪利亞認為父親放棄治療等于謀殺
沉睡的美人:匠心劇情片 挽救生命,還是尊重自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10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