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花哪怕眾人賞,經(jīng)風經(jīng)雨分外香。
大風吹倒了梧桐樹,自有旁人論短長。
——紀念新鳳霞先生
姥姥是河北人,喜歡哼些評劇的調(diào)子。大概是這么多年因為身體原因她再也沒有回到故鄉(xiāng),權(quán)當解羈旅之思。
姥姥看電視從來不挑,唯獨看鐵梨花時指著那位名叫張少華的老婆婆說,這個人不好。我問原因,姥姥沒有明說,但是我記住了新鳳霞這個名字。
再次遇到新鳳霞這個名字,是在小學語文課本上,是新鳳霞女兒吳霜寫的一篇課文。我很驚奇,問了身邊同學
《花為媒》是評劇經(jīng)典劇目,喜劇。劇名的意思是“以花為媒”。風格幽默,唱詞優(yōu)美。
評劇是河北京津地區(qū)流行的劇種,完全是普通話演出,唱腔和臺詞都沒有京劇復雜,很膾炙人口。情節(jié)也更加平民,比較流行的幾出都是演的小門小戶的故事,好像不比京劇里頭常見的家仇國恨。也正因如此,評劇成為了人人皆可欣賞的平民化的民間戲曲藝術(shù)。
戲一開場是保媒的二人戲言將故事娓娓道來。
第一次看評劇就被《花為媒》迷上了。迷上是因為這戲聽得懂,都是大白話,多了一份親切感。人物設計更是有趣。先說李家的李老頭,開場那幾句沒樂死我。看來女人出門的老大難問題在哪個時代都有,“擦胭脂摸粉細打扮”實是女人的必修課。男人也倒是口徑都一樣:“生來不把別的怨,怨的是女人出門你們太麻煩。怎么那么煩,怎么那么煩,早就應該走,還得等半天。磨磨蹭蹭蹭蹭磨磨,沒有個完,沒有個完,我實在的煩……”,唱調(diào)幽默,表情也的確無奈。李月娥的母親是個通情達理的媽,處處為女兒著想,和酸腐古板的李老頭形成了矛盾的對比。李月娥開場那段唱表現(xiàn)的嫵媚動人,把女兒家心事唱的恰…
這部劇真是人美、詞美、衣服美、風景美、唱腔美、結(jié)局也美的經(jīng)典之作。
李月娥跟張五可放一起,根本分不出來誰是誰,哪個更好看?
劇中的五可,活潑靈動,人美傲嬌,心思單純,大小姐脾氣。月娥大家閨秀,羞羞答答,循規(guī)蹈矩,倆人成為妯娌。
這部劇有很多經(jīng)典的片段,張五可在鏡中自言自語、在院中跟阮媽報花名,在洞房內(nèi)跟月娥賭氣理論,我最喜歡的就是五可在院中跟阮媽指桑罵槐罵王俊卿的一段,罵人都不帶臟字啊。
別看五可在戲里面叫阮媽,你們能想到趙麗蓉比新鳳霞還小一歲嗎!他們都是上世紀20年的人
自己都不能相信自己特順暢地看完了1小時40分鐘的評劇電影……但這個太好玩了。是評劇就這么靈巧,還是這一部剛好就是靈巧?唱腔一點不拖沓,唱和背景樂的配合簡直是節(jié)奏大師,俏皮又輕巧,喜劇效果拉滿。張五可小姑娘可太可愛了,聰敏利落,生氣都嬌而不作,想戳她臉蛋兒。阮媽直到出餿主意之前都是費加羅式的角色,機智能干的勞動人民,碾壓有產(chǎn)階級磨磨唧唧的廢柴戀愛腦,然后她出了個大缺大德的餿主意…趙麗蓉老師演技真好啊,小動作特spot on,節(jié)奏卡點也卡得好,表現(xiàn)力也強。月娥媽媽,另一個媒婆
2023-6-15,花為媒,第23部
1963年上映,豆瓣9.3分,騰訊視頻,時長108分鐘
這部片子,距今已有60年,但放在今天看,依然非常精彩。
我有點懷疑:《上錯花轎嫁對郎》的原作,是不是借鑒了這部片子。
因為情節(jié)比較接近,但又有所改動了。
這個片子,如果改編成現(xiàn)代劇,應該也很好看。
以片子里的2位女性角色來看,她們各有所長。
表姐李月娥很堅定自己的感情,性格偏溫柔,就是想和表弟在一起,但手段上就不那么上得了臺面了。
大家閨秀張五可的爸媽比較尊重她的想法,她也能拿定主意
“花為媒”我好喜歡這個哦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83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