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一定要給分,然而這部劇我給不了評分,因為我內(nèi)心想給一分或者五分,實在無法平衡。給五分的理由大家都說過了,各方面制作的確精良。然而就這部劇的內(nèi)容來說,只能給一分。
這部劇的核心,“改稻為桑,”完全違背了明代以及整個帝制時代的政治框架。在那時的人看來,稻米供給是一等一的大事,經(jīng)濟作物倒在其次,官員們勸他們改桑為稻還差不多,不會為了商業(yè)目的放棄立國之本。非要說改桑,最有可能的是改茶田,煙田這些種更奢侈作物的田地為桑田。事實上,史料里記載過官員勸說從事采茶,制糖,種煙的當?shù)厝耍?a href="/archives/id-68963.html">似乎是福州)改為種棉花和紡織,因為衣物是更基本的需求。(參見Technology and gender, P247. 據(jù)顧炎武記載)但注意,是勸說,沒有強制。大明的官員至少在這種事情上,沒有表現(xiàn)得殘暴。
那么問題在于電視劇這樣的改編能不能被接受。在我看來完全是程度的問題。評論里有人拿《羅馬》比較。我想的確可以對比一下?!读_馬》的兩個小人物主人公的確是完全虛構,但大的歷史框架是正確的。主要人物關系,主要區(qū)域和國家關系,生活細節(jié)
1566對于我2014年的觀劇經(jīng)歷來說意義非凡,因其開啟了俺全年一部部追看張黎導演劇的進程。這部1566我?guī)缀跏鞘畮滋靸?nèi)一掃而完,看罷之后仍戀戀不舍。
后來又因著對嘉隆萬三朝的興趣,翻起了沈德符的“八卦集”——《萬歷野獲編》,從種種事跡中,終于知曉1566主角之一的嘉靖帝的歷史真實品性(確屬“難纏的主”),再聯(lián)想到1566的情節(jié)和歸旨,以及明清史研究中頗為著力的皇權問題,不吝淺陋地把這影評寫出來。
1566前35集的“改稻為?!笔录楣?jié)曲折,涉及面頗廣。鏡頭時而轉(zhuǎn)向廟堂之上嘉靖與群臣的權斗,朝堂之下嚴黨與“徐黨”的對峙,以及裕王府的動蕩;時而轉(zhuǎn)向千里之外的浙江,地方官員的奸詐欺上,官商勾結的情事,東南抗倭的狀況,都表露無遺。這一系列的政事、民事、軍事攪合在一起,讓人覺得“改稻為?!睆碗s無比。然而,追根溯源,這事究竟有沒有這么的繁復呢?在第一集里我們早就看到,嚴黨提出“改稻為桑”的主意,便是為了彌補財政上的虧空,通過內(nèi)閣一干人的對賬情節(jié),可以知道,這財政上的虧空,很大一部分是嘉靖帝為了修萬壽宮而花費的
為什么很多觀眾反感《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eigoucun.com/archives/id-4492.html